德防務支出全面鬆綁 想再當軍事強國有可能?彭博看衰

德國新任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本周成功敲定聯合政府協議,內容包含開放「無上限國防支出」的大門,展開自二戰以來最具歷史意義的國防政策轉型。然而,接下來的挑戰更為艱鉅——如何在缺乏美國支援的情況下,將德國打造成足以嚇阻俄羅斯總統普亭的軍事強國。
彭博資訊報導,根據協議,德國將設立常設預算外軍費基金,並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強化整體戰略協調。此外,德國不僅重申對北約(NATO)的堅定承諾,還將大幅升級網路防衛與情報能力,並推動簡化軍備採購流程與歐盟軍事整合進程。
最具指標意義的是,德國自1945年以來,首次正式承諾打造可有效保衛國內與盟邦領土的軍事力量。
梅爾茨在協議簽署後表示,「德國正重回正軌。我們將履行在國防上的責任。」
然而,實現此一宏願談何容易。
德國的國防與國安系統長期陷於高度官僚化與組織分裂的困境,重要現代化項目屢屢延宕。再加上過去戰略判斷失誤頻傳,包括允許中國投資者收購漢堡港貨櫃碼頭部分股分,已引發外界質疑德國是否具備應對複雜地緣政治威脅的能力。
對於德國重新軍備的計畫,社會上仍普遍抱持懷疑態度,特別是在幾乎沒有服兵役經驗的年輕世代之間,這樣的質疑聲浪更為強烈。
而使情勢更為緊迫的是,聯合政府必須在極為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其龐大的待辦事項清單。德國官員警告,俄羅斯最遲將於2029年具備再次發動大規模戰爭的能力;換言之,柏林必須在這個日益逼近的時限內,將戰略野心落實為實質的軍事能力,以建立足以遏阻俄羅斯對歐洲其他國家發動攻擊的可信威懾力量。
此事關係重大,不容有失。若德國未能達成其目標,恐將成為歐洲安全體系中的「脆弱環節」,尤其是在當前不確定性日益加劇之際。德國聯邦情報局(BND)局長卡爾(Bruno Kahl)警告,德國現行的法律與政策框架,使其在應對日益演變的安全威脅方面,明顯落後於盟友與合作夥伴。
儘管如此,德國國防重整的諸多關鍵細節,至今仍未有明確答案。基爾大學安全政策研究所所長克勞塞教授(Joachim Krause)指出:「對於未來德軍的規模、是否恢復徵兵制,以及具體的國防預算水準等核心問題,聯合政府並未達成共識。」
在美國揚言將縮減甚至終止對歐洲的軍事支援之際,如何籌組足夠兵力部署於北約東翼,也成為一大挑戰。德國雖已承諾將向立陶宛派駐5000名士兵組建旅級部隊,但德國外交關係協會(DGAP)安全與國防中心資深研究員馬特萊(Aylin Matlé)直言:「要在短時間內集結這樣規模的人力,並非易事。」
這反映出更深層的問題。自2011年取消義務役以來,德國聯邦國防軍(Bundeswehr)一直面臨招募兵員不足的困境。到2024年底,德軍現役人數僅略高於18.1萬人,較前一年略有減少。
儘管許多國防專家建議應重新實施徵兵制,聯合政府仍表態「目前不會」恢復義務役。
即便德國政府最終決定恢復義務役,反戰的民意仍可能成為一大阻力。根據FORSA/RTL最新民調,只有六分之一的德國人表示若國家面臨嚴重威脅時願意上戰場,18至29歲的年輕人中更僅有9%表達願意參戰。
不過,仍有部分民眾選擇挺身而出。30歲的柏林創業家丹尼斯(Dennis)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決定加入德國國防軍的後備役部隊。完成短短3周的訓練後,丹尼斯成為德軍最低階層之一的「獵兵」(Jäger),目前一邊持續接受訓練,一邊協助災害應變任務。
丹尼斯成長於前共產東德地區,父母一代對俄羅斯仍心存畏懼,最初對他從軍的決定感到震驚,但隨著時間過去,也逐漸理解他的動機。對這位在柏林落地生根、經營小型事業的青年而言,選擇服役其實是出於務實考量。
他表示,「我當然知道,這條路可能會喪命,但總得有人去做。」稱「我在這裡有房子、有家庭,本來就不可能逃離,不如讓自己發揮點用處。」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