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末日博士:川普擬全面開徵關稅 恐釀全球貿易戰

紐時:金主悄悄切割拜登 但不透露消息以免反彈

看懂「繁花」?霓虹招牌、港式名菜 王家衛演繹港式上海夢

電視劇「繁花」效應在上海持續發酵,多處景點晉升為打卡熱地。(中新社)
電視劇「繁花」效應在上海持續發酵,多處景點晉升為打卡熱地。(中新社)

2024年開年,改編自金宇澄同名小說的電視劇「繁花」掀起追劇熱潮,相關話題持續發酵。這部聚焦20世紀90年代上海群像的影視作品,除了撲面而來的「上海風味」,霓虹燈招牌、港式名菜等「港風」元素的競相綻放,也讓觀眾倍感耀眼。   

上海與香港有何文化淵源?滬港「雙城記」為何備受名著名劇「青睞」?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包亞明為劇迷解答。   

「繁花」帶火黃河路美食,圖為在上海黃河路拍攝的排骨年糕店。(新華社)
「繁花」帶火黃河路美食,圖為在上海黃河路拍攝的排骨年糕店。(新華社)

中新社(以下簡稱問):電視劇「繁花」交織著滬人的記憶與港人的鄉愁。阿寶通過在香港工作的哥哥的幫助,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雪芝離開上海,前往香港「尋夢」;劇中不時響起香港經典老歌……20世紀90年代,香港文化對上海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當時的香港對於上海人來說有何吸引力?   

包亞明(以下簡稱答):正如電視劇「繁花」所描述的,20世紀90年代的上海,正從計畫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汪小姐」在「外灘27號」工作時能在黃河路上發揮不可小覷的影響力,「爺叔」對梅萍前後迥異的態度,不是因為她們個人能力的變化,而是隱藏在背後的體制力量使然。處於歷史轉折關頭的外貿活動和商戰內幕,成了觀眾撫今追昔、感慨萬千的橋段。   

而當時的香港是一個開放的、有活力的自由港,在經濟活動、社會發展、城市生活、時尚潮流、流行文化、國際氛圍等方面領先于上海。故此,香港對於雪芝來說,是美好生活的嚮往之地;對於阿寶來說,是能夠引入新模式、找到新財富的機遇之地。   

香港的資本和文化潮流對上海產生過全方位、多層次的影響。例如上海人會通過香港流行歌曲學習粵語,領略香港澎湃的經濟活力、豐裕的物質生活和汪洋恣肆的生命追求;對於一些想要「再出發」的上海人而言,香港既是值得學習的「老師」,也是尋覓資源的寶地。   

電視劇「繁花」的結尾還留下伏筆,阿寶保住了浦東川沙的一塊地,似乎也暗示著日後上海通過房地產再創輝煌。事實上,今天上海對城市空間的認知,某種意義上也受到了香港資本進入上海房地產市場「餘波」影響,軌道交通的城市網絡、「點到點」的出行方式、一站式購物的消費習慣,改變了上海舊有的沿街漫遊式購物喜好。四川北路的衰落、淮海路中段的發展遲滯,其實都和城市空間的認知、生活空間的重構緊密相關。   

上海市民在南京東路上的和平飯店前整理服裝,準備自拍。(新華社)
上海市民在南京東路上的和平飯店前整理服裝,準備自拍。(新華社)

問:由此上溯到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上海諸多文化界、工商界人士「南下」香港,他們對香港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滬港文化關係在20世紀經歷了哪些階段?   

答:從歷史發展脈絡來看,滬港雙城存在著一種互為鏡像的關係。   

20世紀30年代,上海作為遠東第一大都市,是一個非常國際化、具有開放性的城市。在此階段,上海的城市發展是領先於香港的,兩者的文化關係主要是上海影響香港。特別是20世紀40、50年代之交,上海諸多實業家、文化人移居香港,同時帶去了大量的資金、資源、技術等,對香港的經濟、文化、城市景觀、日常生活都產生了一定影響,包括香港人對大閘蟹的喜愛,可能也與這些「南下」的上海人有關。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上海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幾乎處於停滯狀態,而香港因向世界開放取得巨大飛躍。 

到了20世紀80、90年代,香港在經濟資本、社會發展、城市更新、流行文化等方面領先,反過來成了上海的「老師」。這一時期,從流行歌曲、通俗小說、影視作品,到服裝服飾、娛樂形式等,香港文化對上海文化的復興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香港文化對老上海的關注與回望也體現出濃濃的鄉愁。   

作家李歐梵在「上海摩登」中的總結可謂深刻而獨到:「當香港把上海遠遠地拋在後面時,這個新的大都會並沒有忘記老的。事實上,你能發覺香港對老上海懷著越來越強烈的鄉愁,並在很大程度上由大眾傳媒使之鞏固,使之不被遺忘。香港需要一個她者來定義自己」。   

「繁花」是電影導演王家衛的電視劇首秀,生動呈現了「上海摩登」在20世紀90年代的復興。王家衛出生於上海,幼年隨父母移居香港,他的許多親屬一直在上海生活,上海情結與上海鄉愁可以說是「花樣年華」等王家衛代表作的特色之一。在「繁花」驚艶的畫面感和迷離的風格中,王家衛是否呈現了原汁原味的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其實已經不那麼重要;王家衛透過「香港濾鏡」所勾勒的上海生活質感與城市調性,能否穿越30年直抵人心,才是問題關鍵。王家衛鏡頭下「阿寶們」的流金歲月,完美演繹了李歐梵所說的上海這座城市的「Art Deco」精神,即「又新又不同的,激動人心又背離正統,以享受生活為特色」。   

「繁花」帶火黃河路美食,圖為人們在上海黃河路一家店裡品嘗美食。(新華社)
「繁花」帶火黃河路美食,圖為人們在上海黃河路一家店裡品嘗美食。(新華社)

問:滬港兩地的「雙城記」,是張愛玲等作家筆下「偏愛」的叙事背景。上海和香港的城市文化為何能夠相互交融、產生共鳴?   

答:從城市氣質來看,上海和香港非常接近,都很有包容性,同時又對自己基底的一些文化元素比較堅持。相較於其他內地城市,上海與香港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上海和香港都是外國人常住人口數量較大的城市,在國際化過程中形成了與一些內地城市不同的城市景象、生活方式、交往規則。上海和香港都是高度重視工商倫理的城市,或許會讓一些人感到有點冷漠、不近人情,但邊界感強的社會規則催生了守時、守契約、講規則、重聲譽的人際關係。「繁花」也演繹了上海人這種「不響」的日常生活和有「腔調」的社會空間。   

滬港兩地交往頻繁、關係密切,張愛玲等文人也曾穿梭於兩地生活,這與滬港雙城對外來人士友好、交通具有便捷性、謀生相對容易有關。匯豐銀行創立之初就在香港和上海同時展業,英文名包含了香港和上海兩個地名;文化藝術界的名人們也不斷地通過文學著作、影視藝術的形式,將滬港雙城串聯在一起。 

無論是過去、當下,還是未來,上海與香港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關聯,深度互通交流將幫助滬港雙城找到各自更好的面向未來的答案。

「繁花」帶火黃河路美食,上海黃河路國際飯店西餅吸引許多消費者。(新華社)
「繁花」帶火黃河路美食,上海黃河路國際飯店西餅吸引許多消費者。(新華社)

香港 繁花 房地產

上一則

讀MBA也難求職 兩成哈佛商學院畢業3個月沒工作

下一則

1月22日星座運勢 雙子常伴隨好運 雙魚愛情起波瀾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