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達美客機起飛險撞上美軍噴射機 駕駛艙警報響起

近20年來首位美籍冠軍 華裔劉美賢摘花滑世錦賽后冠

全球第2座分手博物館在這國 1個麵包傾訴夫妻永別故事

聽新聞
test
0:00 /0:00
清邁分手博物館2024年11月成立,是全世界第2座分手博物館,希望透過創意的方式,讓大家從哀傷的情緒中復原,把物品捐給博物館就像一種告別的儀式。(中央社)
清邁分手博物館2024年11月成立,是全世界第2座分手博物館,希望透過創意的方式,讓大家從哀傷的情緒中復原,把物品捐給博物館就像一種告別的儀式。(中央社)

全世界第二座分手博物館去年底在清邁成立,上千件的館藏中有令人心碎的生死離別,也有暖心和有趣的生活小故事,館方希望民眾來到這裡,都可以自由表達情緒和抒發情感。

想到博物館,大部分的人都會想到歷史文物、世界名畫或是藝術家的作品,不過在清邁有一個很特別的「分手博物館」(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裡頭的館藏都是一般人生活中的物品,但每件物品都各自有和分離相關的故事。

全球第一座分手博物館位在克羅埃西亞,創辦人是藝術家Olinka Vistica和Drazen Grubisic,兩人原本是一對情侶,交往4年後決定分手,兩人後來在幾次的藝術節中展示了交往時期的物品,記錄那段時光,意外受到好評,兩人因此成立了分手博物館。

清邁是分手博物館在全球第二座永久的展館,去年11月剛開幕,目前的館藏約有3500件,會定期更換館藏內容。博物館的介紹中提到,希望透過創意的方式,讓大家從哀傷的情緒中復原,把物品捐給博物館就像一種告別的儀式。

清邁分手博物館經理琵雅媞達(Piyathida Inta)表示,由於博物館剛開幕不久,所以館藏來自世界各地,他們未來希望專注在亞洲的故事,和亞洲文化有所連結。

她表示,亞洲人比較不擅長表達感情,但在這座博物內,可以自由表達情緒、抒發情感,例如他們在二樓展區設置了一本留言簿,讓參觀的人可以寫下自己的心情,他們也歡迎大家捐出自己的物品給博物館。

雖然叫分手博物館,但館藏不一定都是和戀人分手相關的物品,不少館藏述說的其實是人與人分別的故事。館內有一個令人心碎的收藏,物品是一個麵包,主人翁是一個住在濟州島的婦女,故事是「濟州四三事件」時,主人翁的先生強行被軍人帶走,主人翁買了一袋麵包追上軍車塞給先生,沒想到這是她這輩子最後一次見到先生。

有趣的館藏則有一組紅色塑膠手套,捐贈的主人是一個韓國女性,她從嫁進夫家和公婆住在之後,就必須不斷地做家務例如煮飯和洗碗,她只要和朋友出門就備感愧疚,只好趕快回家,逐漸她失去了自我和自己的生活。在她終於搬出夫家後,決定捐出她在夫家做家事的最後一雙塑膠手套,代表向這段充滿家務勞動的生活說再見。

館藏中也有暖心的故事,其中一個館藏是一張1美元和2張2美元的鈔票,主人翁是一個日本沖繩人,當他要赴美念書時,奶奶把這幾張美鈔塞給他,他推斷應該是奶奶在美軍接管沖繩時期獲得的美鈔,當他在美國想家時,就會拿出這幾張紙鈔,奶奶現在得了阿茲海默症,已經不記得當年的事情,但這幾張鈔票仍代表了奶奶對他滿滿的愛。

清邁分手博物館2024年11月成立,一個有趣的館藏是一組紅色塑膠手套,捐贈的主人...
清邁分手博物館2024年11月成立,一個有趣的館藏是一組紅色塑膠手套,捐贈的主人翁表示塑膠手套代表她過去痛苦家務勞動的時光,捐出來就是和那段時光說再見。(中央社)
清邁分手博物館2024年11月成立,館藏中有一個麵包,是主人翁在韓國「濟州四三事...
清邁分手博物館2024年11月成立,館藏中有一個麵包,是主人翁在韓國「濟州四三事件」時買給被軍人強行帶走的先生,沒想到那是兩人這生最後一次相見。(中央社)
清邁分手博物館2024年11月成立,館內設有留言本,館方希望參觀民眾可以留下自己...
清邁分手博物館2024年11月成立,館內設有留言本,館方希望參觀民眾可以留下自己的心情,抒發情感。(中央社)
清邁分手博物館2024年11月成立,館藏中有幾張美鈔,主人翁是沖繩人,赴美念書時...
清邁分手博物館2024年11月成立,館藏中有幾張美鈔,主人翁是沖繩人,赴美念書時奶奶塞美鈔給他,代表奶奶對他滿滿的愛。(中央社)

博物館 阿茲海默症 日本

上一則

1714年製義名匠小提琴7日拍賣 將成最貴樂器

下一則

人腦贏AI 柏林秘密警察檔案館30年手工拼出500袋銷毀文件

➤➤➤世界新聞網全新推出「消費頻道」,提供好吃、好玩、好買的實用消費資訊,以及最新個人退休、理財、保險等省錢妙方,還有增進家居生活品質的最新情報。每天關注「消費頻道」,天天有新鮮事!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