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後當心肌肉流失 心臟疾病、骨質疏鬆風險大增

40歲後,有些人的身體機能開始下滑,若出現肌力下降、行動不便、容易疲倦等徵兆,小心是中高齡族群的隱形殺手「肌少症」。人體的肌肉量在30歲後每年減少1%到2%,並於40歲起快速走下坡,年輕時就應積極「存肌肉本」,透過規律運動及均衡飲食保持身體肌肉質量。
據國健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針對台灣年長者的肌少症盛行率報告,65歲以上男性為31.9%、65歲以上女性為36.1%,65歲以上族群中,每3人有超過1人為肌少症。隨著年齡增加,盛行率逐漸升高,可能同時引發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共病風險。
營養師戴岑樺表示,民眾應建立「及早養肌」的觀念,不僅銀髮族開始重視肌肉鍛鍊,年輕族群也掀起健身風潮。預防及改善肌少症的飲食關鍵,在於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她觀察,民眾多以肉、蛋或高蛋白來補充蛋白質,但也經常吃進過多澱粉、脂肪、醣類等多餘熱量,增加身體負擔。
戴岑樺指出,如何「吃得精準」是健康養肌重點,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胺基酸中,白胺酸、精胺酸除了是人體的必需胺基酸之外,也平衡人體內的氮,並調節肌肉蛋白的生長。她強調解釋,胺基酸可分為11種非必需胺基酸及9種必需胺基酸,其中,必需胺基酸皆需從食物中攝取,人體無法自行合成。
戴岑樺說,雞肉、牛肉、牛奶、海鮮、豆製品屬於擁有「全部必需胺基酸」的食物,不過,蛋白質不是吃愈多愈好,過度攝取可能會提高血糖或導致體重增加。國健署建議,適量攝取高蛋白質食物有助於維持足夠肌肉量,60歲以上長輩應該每天攝取每公斤體重1.2至1.5公克的蛋白質,遠離肌少症。
增肌、補充蛋白質已成為全民健康防老的議題,近期,日本正夯「胺基酸4:6黃金比例」風潮,精準啟動養肌、留住肌肉。戴岑樺表示,透過40%白胺酸與60%其他8種人體必需胺基酸,重要營養素的吸收更快速,幫助養出好肌力,也提升免疫力。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