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土耳其規模6.2強震撼動伊斯坦堡 民眾急逃驚魂未定

近1年肉蛋貴8.9% 紐約都會區整體商品漲幅全美居首

53歲罹患巴金森覺得人生完了 她靠這些事與病共處15年

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吳瑞美指出,巴金森症是一種腦部退化性疾病,目前治療主要依靠多巴胺類藥物。記者廖靜清/攝影
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吳瑞美指出,巴金森症是一種腦部退化性疾病,目前治療主要依靠多巴胺類藥物。記者廖靜清/攝影

今年68歲的麗玉姐,走路稍微緩慢、身體向前微傾,外表看起來只是一般的老化症狀,其實她已經與「巴金森氏症」共處15年了。經規律服藥、規律運動習慣,尤其是參加太極拳、瑜伽、歌唱班、職能治療,生活能力維持得很好。她許下願望:要和先生一起到處旅行,用雙腳去體驗世界。

麗玉姐說,53歲那年,某日跟平常一樣開車上班,卻發現手臂卡卡無法轉方向盤,看了家醫科後不見好轉,後來轉到神經內科,被宣布罹患巴金森氏症。那時感到眼前一片黑,像是掉到灰暗的幽谷,產生自卑心理,體重從58公斤狂降到45公斤,擔心日後伴隨而來的身體僵硬、動作遲緩、精神症狀。

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吳瑞美說,巴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腦部功能退化疾病,主因是多巴胺分泌功能逐漸失調,因而損害中樞神經、動作技能、語言能力以及其他功能。早期最明顯的症狀為顫抖、臉部僵硬、行動緩慢、常常跌倒等,每個人的臨床表現不盡相同,容易被忽視。

吳瑞美指出,巴金森氏症不會痊癒,最後還可能失能。她強調,巴金森氏症並非無藥可醫的絕症,只要規律服藥、執行運動計畫,把病情控制住就能與疾病共存。而漫長的治療過程,病友難免會有厭倦、憂鬱的情緒,應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情況。

「患者一聽到要吃藥,就開始害怕副作用。」吳瑞美表示,巴金森氏症的治療主要依靠多巴胺類藥物,其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劑量足夠,特別是左旋多巴胺類藥物需維持血液中有效成分的濃度。隨著藥物研發技術進步,緩釋型左多巴胺藥物延長了血液中藥物濃度,降低患者狀況波動頻率。

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狀可能只會出現手部靜止時發抖、單側手腳行動遲緩、行動稍微僵硬等,某些患者會伴隨半夜夢中手腳踢動、大喊大叫,甚至會把另外一半踢下床的情形,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

甄瑞興說,疾病的中後期會出現「來電-斷電」(On-Off)的藥物反應,現在國內已經有更理想的藥物可經由動作障礙專家來調整使用,改善病人生活品質。他提醒,有半數以上的患者在罹病6至10年後可能會伴隨失智的症狀出現,家屬必須及早要學習照顧技巧,幫助延緩病情惡化。

隨著國內人口老化,每年新增2000多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目前總數逼近8萬人。響應4月11日「世界巴金森日」,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與「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舉辦家屬關懷活動。近百名病友在家屬陪同下走出戶外,在新北市銀色知悠生蒙特梭利中心、台北市私立敬智學苑內湖社區長照機構的志工協助下,挑戰趣味尋寶遊戲,積極面對疾病挑戰。

巴金森氏症病友麗玉姐,感謝先生與家人的支持,克服罹病的自卑心理。記者廖靜清/攝影
巴金森氏症病友麗玉姐,感謝先生與家人的支持,克服罹病的自卑心理。記者廖靜清/攝影
病友至二二八公園參加家屬關懷活動,運動四肢、挑戰趣味尋寶遊戲。記者廖靜清/攝影
病友至二二八公園參加家屬關懷活動,運動四肢、挑戰趣味尋寶遊戲。記者廖靜清/攝影

長照

上一則

35歲男腹痛、腹瀉一年 膠囊內視鏡發現「克隆氏症」

下一則

夜裡玩魷魚遊戲?6旬翁尿急 卻因這病變「木頭人」尿褲子

➤➤➤想要快速掌握最新時事?世界新聞網免費電郵報(eNews),為您精選世界大事、熱門議題、生活趣聞,透過電子郵件送到您面前,讓您精準掌握天下事...即刻訂閱>>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