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紐時:持綠卡者犯罪 再入境恐遭嚴審 超速等輕罪也有風險

共和黨提案改革學貸 擬將提高門檻、限縮獎學金

海鳥「塑膠腦」和失智有關? 專家建議人類4方式預防

聽新聞
test
0:00 /0:00
近期一項國際研究指出,觀察體內塑膠含量高低的2組雛鳥,發現塑膠含量高的海鳥,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下降較顯著。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期一項國際研究指出,觀察體內塑膠含量高低的2組雛鳥,發現塑膠含量高的海鳥,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下降較顯著。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體內塑膠累積是否會導致失智?近期一項國際研究指出,觀察體內塑膠含量高低的2組雛鳥,發現塑膠含量高的海鳥,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下降較顯著,與失智症等人類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一致,不過目前尚無法連結至人類的相關風險,但過往已有研究證實塑膠微粒會堆積在人體,建議避免塑膠容器接觸高溫、茶包勿高溫或重複沖泡、減少洗衣纖維釋出,並保持室內通風。

今年3月,一篇比較攝入塑膠量高低的2組海鳥雛鳥,檢測其血漿及不同臟器的蛋白質表現,發現高攝入量組的蛋白質表現量顯著降低,登上國際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

台灣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徐瑋萱指出,這個研究團隊先測定海鳥胃裡的塑膠含量,並區分為高暴露與低暴露組,發現攝食量較高的雛鳥,血液中有較顯著的蛋白變化,推論胃部、肝臟、腎臟等器官可能受損,而腦內「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表現量較低,則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相關。

徐瑋萱說,BDNF和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疾病相關,不過鳥類並沒有相關診斷,雖然發現這塑膠微粒可能導致腦部受損,但可能沒辦法直接推論,人類也會有這樣子的現象,但的確可以作為未來相關研究的參考方向。

不過已有研究從不同的檢體,如人類的糞便、血液、胎盤、腦部等,都有分析到有塑膠微粒的殘留。徐瑋萱表示,這只知道塑膠勢必會進人體內不,而且可能會堆積,愈小愈容易進入人體並堆積,但很難有相關研究的原因,在於塑膠有很多不同材質和大小、形狀、長度等。

針對不同材質的塑膠可能帶來的相關風險,徐瑋萱指出,不同容器具,在不同使用情境下,都有機會釋出塑膠微粒。例如高溫沖泡的茶包,就不建議長時間浸泡,或多次來回沖泡;衣服的纖維也容易脫落,建議使用洗衣袋等,減少纖維的釋出;避免頻繁使用塑膠盛裝高溫食物;保持室內通風等。

另外,過去多認為海中有很多塑膠微粒,並堆積在水產品中,徐瑋萱表示近期也有另一篇研究指出,蔬菜或葉菜類同樣會吸收空氣中的塑膠微粒,分佈在葉子或維管束等不同部位,「這給我們一個警示是,我們可能透過食物(吸收塑膠微粒)」。

阿茲海默症

上一則

教宗方濟各逝世前才治療 蘇一峰:這疾病又稱老人殺手

下一則

男肺癌篩檢赫見心臟藏「致命炸彈」 樂生醫師眼尖救命

➤➤➤世界新聞網全新推出「消費頻道」,提供好吃、好玩、好買的實用消費資訊,以及最新個人退休、理財、保險等省錢妙方,還有增進家居生活品質的最新情報。每天關注「消費頻道」,天天有新鮮事!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