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裝電腦透過AI模式 中風失語18年病患「說出自己的話」

把思維轉化成口語的科技誕生了:中風四肢癱瘓、失語18年的病患裝上大腦-電腦介面後,可以再次說話。此一成功試驗,為失語者「重獲」說話能力帶來希望。
試驗報告3月31日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期刊,共同作者阿努曼奇帕里(Gopala Anumanchipalli)說,醫生在一名47歲女患者腦部裝上電腦介面後,患者「說話的意願轉化為流暢的語句」。
其他的腦部-電腦介面通常會稍微延遲「思想中的句子」變成電腦「說出」句子的時間,容易打亂對話的流暢度,可能引發溝通不良或對話一方的挫敗感。此一介面的試驗對象可以思想、說話「同步」進行,毫無延遲。
堪薩斯大學語言與應用神經科學實驗室研究員布然姆伯格(Jonathan Brumberg)說,這是「此一領域的一大進展。」
加州研究團隊有患者失語前留下的錄音資料,用電極體將女患者「腦中想說的話」記錄下來,以這兩筆資料為基礎,透過訓練過的AI模式,將腦中想說的話轉化為她自己的聲音。
柏克萊加州大學的阿努曼奇帕里說,目前有不少同步翻譯、記錄會議或電話通話的AI系統,失語患者腦部裝的介面,也是根據同一原理設計——裝在腦部的語言中心,「聽取」訊號,然後把訊號轉譯成話語。
阿努曼奇帕里說,整個作業流程非常順暢,把每個80毫秒(約半個音節)的語言訊號輸入到錄音機裡面去,「不等到句子完成才輸入,而是飛快的輸入。」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布然姆伯格說,如此迅速的輸入解譯,可以達到「自然說話」的速度,又能夠運用存下來的聲音樣本,呈現本人的聲音,這是讓「腦中的話」「自然表達」的一大進步。
部分研究經費來自國家衛生研究院,雖然該院經費最近遭刪減,阿努曼奇帕里說本研究未受影響。但要擴大運用的話,需進一步研究。他相信,研究持續下去,可在「十年內」造福更廣大人群。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