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意文寫離岸風電新篇章 充分授權 專注團隊成果

天豐新能源台灣董事長黃意文2024年6月加入天豐新能源,但當時的允能風場仍處於「風」雨飄搖,儘管業界對於這項新人事充滿問號,黃意文坦言,轉職時許多朋友和同業都曾對她提出過類似的疑問,但「我其實是經過很深很深的考慮,因為,我看好這個有戰力的專業優質團隊」。
允能風場2025年2月完成80座風機裝置,並成功併網發電,成為台灣第二大離岸風場,並於3月4日在雲林舉行啟用典禮,風場預計於2025年6月正式商轉,年供應綠電量可滿足逾60萬戶台灣家庭用電需求,也為台灣離岸風電與再生能源產業寫下重要新篇章。
專業出擊 聚焦大目標
親自主持3月4日啟用典禮的黃意文謙虛地指出,主要還是團隊的努力,畢竟她加入的時間還不滿一年。但,短短逾半年多的時間,黃意文便從天豐新能源台灣總經理,於今年2月晉升為台灣董事長,顯見集團總公司對其帶領團隊最終達標,完成任務,肩負關鍵力量的肯定。
在加入天豐新能源之前,黃意文曾在西門子公司(Siemens)工作了17年,2017年轉赴西門子歌美颯再生能源公司(SGRE)任職,這七年期間,黃意文開始專注於離岸風電產業。
在她擔任總經理期間,SGRE在台灣離岸風電領域取得顯著成就,不僅獲得了超過5GW(百萬瓩)容量的六個離岸風電機組,供應專案及相關服務合約,並透過成功的在地化策略,建設歐洲以外的首個機艙工廠,且員工人數更從五人成長到2024年的500人。
長達逾24年時間都在外商公司,黃意文除了分享「捲起袖子,苦幹實幹的工作精神」外,在經營管理上她也相當重視團隊的「presentive」,他常對團隊說,「其實我們做了很多很好很棒的事情,我們可以很大方的去分享我們的經驗,而且可以很不害羞的說,因為我們的努力而做到了」。
黃意文「專注於成果」的領導風格,使其憑藉著豐富跨國企業經驗,以及商業和能源產業的專業知識,帶領天豐新能源在台灣及亞太區的能源轉型中,做出寶貴貢獻。
黃意文還提到,在管理上她會讓團隊清楚知道「大目標」,她不會去盯「小細節」,基本上她比較不是採取「微觀管理(micro management)」的管理者,她充分授權,但她很重視與團隊定期的討論、溝通,以了解團隊所需要的任何支持和協助。
能源產業 找自我定位
而讓黃意文在職業生涯中擁有獨特視角的養分,則在於她畢業於台大經濟系後,赴德國科隆大學深造,獲得經濟學、日本學和漢學碩士學位。她多元的教育背景反映了她具備紮實的經濟學基礎,並結合東亞研究的專業知識。
從供應商到開發商,深耕離岸風電近十年的黃意文指出,她一直希望能夠在台灣建立一個讓年輕人、專業人士可以有發展,發光發熱的平台。
此外,針對近來離岸風電產業關注的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反風電的逆風,也讓能源配置問題再度引發關注。
對此,黃意文提出她的看法。她指出,再生能源與其他能源,包括天然氣、核能等,它們不應該是站在完全對立的角度,它們應該是在整個台灣的能源配置上「各有自己的位置」,當然各自所占的比例可能會根據不同的環境,而有一些微調。
黃意文並強調,所謂的風電還有太陽能,不管在能源的自主性、國安上,或者是從其他的面向來看,應該都還是需要繼續的。但,有部分聲音會覺得如果走核能,就不走風能,「其實不是這樣子的一個決策方向,我相信台灣政府也不會做出這樣的決策」。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