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加州/聖彼渚沉沒之城 仍在滑入海洋中

根據When in Your State,1929年1月2日在洛杉磯聖彼渚(San Pedro)南端發生大規模山崩後,形成如今被稱為「沉沒之城」(Sunken City)的特殊景觀。當地曾有美麗的濱海住宅,直到地面每天開始移動11吋。相關單位曾試圖用鐵路軌道和騾子搬移大部分房屋,但仍有六棟建築及三條街道部分地段沉入太平洋。如今,這片坐落於距太平洋120呎懸崖六畝區域,布滿殘缺的房屋地基、人行道與塗鴉。
懸崖每年內縮4.3吋
該地點位於費明角公園(Point Fermin Park)旁,因安全理由不對外開放,但許多攝影師與好奇的遊客仍會前來觀賞他們心中所謂的「加州的亞特蘭提斯」(California's Atlantis)。
沉沒之城的地層於數百萬年前形成,整個地區位於古老的海床沈積物和阿爾塔米拉頁岩(Altamira shale rock)上,當水滲入其中時,岩石變得滑溜。根據最新數據,懸崖每年仍在以約4.3吋的速度移動,海浪也不斷侵蝕著海岸線。
熱門拍攝地點
自1954年以來,超過20部電影和電視劇在沉沒之城取景。破碎的混凝土、海景及扭曲的金屬結構,成為科幻與犯罪節目、影片裡想背景,包括1998年「謀殺綠腳趾」(The Big Lebowski)電影中,華特(Walter)和杜德(Dude)撒下唐尼(Donny)骨灰處等。
絕佳賞鯨地點
從沉沒之城懸崖上,可看到120呎下清澈海水中令人驚嘆的海洋生物。每年12月至5月,太平洋灰鯨(Pacific gray whales)會在距離懸崖100碼內遷徙,多達50隻加州海獅(California sea lions)會在懸崖底部岩石上聚集哺育後代。還能在那裡看見瓶鼻海豚(bottlenose dolphins)在波浪中穿梭,棕鵜鶘(brown pelicans)則在這片海藻中俯衝捕魚。
現代遺址中古老痕跡
考古學家發現,早在2500年前,美洲原住民就生活於此地。他們挖掘出湯加族(Tongva)留下的石器和鮑魚、淡菜、扇貝的貝殼,顯示該族人以討海維生,與其他族群進行交易。
這片土地,也成為藝術家們的巨大戶外藝術畫廊,超過300呎垂直空間被塗鴉覆蓋。由於海鹽空氣與天氣影響,這些畫作通常僅維持數年。每隔幾個月就會有新作品取代。
救援隊訓練場地
自1986年以來,消防隊員每月會有一次到沉沒之城進行救援訓練,學習如何從高懸崖救援、應對危險地形緊急情況等。鬆動的地面、120呎高的懸崖及破碎的混凝土,幫助救援隊在沿海地區進行緊急情況救援做好準備。
一系列照片展示沉沒之城多年的變遷,從1929年報紙照片到如今的空拍機攝影,每十年的空拍照片顯示海岸線每年約向內縮三呎。這些圖片還包括1940年代稀有彩色照片,展現遺留下來建築的原始油漆與早期塗鴉。
自1929年以來,沉沒之城出現在許多當地繪畫、詩歌與故事中。聖彼渚美術協會(San Pedro Fine Arts Association)收藏一些關於該地永久畫作。不少作家也常用這片遺址討論自然比人類建設更為強大等主題。每年約有數千遊客人次,從費明角公園觀賞當地景色。
如今在沉沒之城有超過50種鳥類及小型動物棲息,如蜥蜴、兔子、松鼠等。科學家在此紀錄14種不同的蝴蝶種類,包括稀有的帕洛斯福德斯藍蝶(Palos Verdes Blue)等。沿著太平洋海岸遷徙的鳥類,也經常被那裡的植物、水源與多樣化地形吸引而在此停歇。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