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1號木桿進化 擊球更高更遠 各大品牌競推秘密武器

春季來臨,各大高球比賽相繼登場。西雅圖時報報導,各大高爾夫品牌已開始推出他們武器庫中最誘人的產品——一號木桿。或更現實點來說,球袋裡最昂貴的球桿。
自30年前從木質轉向金屬材質以來,現代一號木桿經歷了不斷的工程革新,變得極其輕巧又極其堅固,使球員能夠將球打得更高、更直、更遠。
去年,在PGA巡迴賽上,有超過100位球員的開球平均距離達到300碼。相比之下,1994年時僅261碼,當年的領先者洛夫三世(Davis Love III)也僅平均284碼。歷來最偉大的球員,包括尼克勞斯(Jack Nicklaus)和伍茲(Tiger Woods),無一不是開球遠距離的代表。
這些年來的研發,使高爾夫成為了一場力量競技——同時也是一場昂貴的遊戲。
四年前,一號木桿的平均價格約為500美元,如今已超過600美元。這一切要歸因於:愈來愈複雜且昂貴的材料組合、電腦科學的投入與運算技術的提升、繁瑣的製造工藝,以及球具製造商(OEM)之間的競爭較勁。如果再加上客製化球桿以及高階桿身,最終價格可能高達1000美元。
TaylorMade Golf Co.的產品創新副總裁Brian Bazzel表示,從概念到市場的過程大約需要四到五年,直到公司找到一款「符合我們所有需求」的產品。他們的最新款球桿Qi35(600至650美元)於1月發布,將大量碳纖維納入設計,使其變得更輕,以重量節省來降低重心,幫助提升容錯性和球桿的發球屬性。
容錯性概念是推動一號木桿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較不容易扭轉的球桿被認為更具容錯性,這有助於即使高爾夫球員沒有打中球桿面中心,球也能飛得很遠。重量則是次要考量——球桿愈輕,揮桿速度愈快,球飛得愈遠。
球桿工程師的難題在於優化一號木桿所需的兩項關鍵功能——將球打得又高又遠,同時符合美國高爾夫協會對球桿屬性(如體積最大460立方公分)以及影響轉動慣量 (MOI) 的一切限制等規定。每位球員的揮桿方式就像指紋一樣獨特且難以複製,但一支好的球桿可以提升每位球員的表現。
然而,從高爾夫雜誌到教練,幾乎所有人都強調球員應進行客製化球桿調整(Custom Fitting)——這確實是有道理的。如今的球桿技術極其複雜,玩家無法像過去一樣簡單地隨手拿起球桿就能開打。深入「客製化」後,還有更昂貴的選擇——當球員進行客製化配桿時,往往會發現高階桿身(Premium Shafts),在許多可測量的數據(如球後旋、桿頭速度)上,表現遠優於原廠標配桿身。
真正優秀的客製化球桿調整師(Fitter),會幫客戶找到最適合的桿頭與桿身組合,讓客戶發揮最大潛能,而不只是追求市場最新款式。Club Champion營運副總裁Nick Sherburne說,選擇適合的球桿,關鍵不在於品牌、名稱或價格,而是數據。
換新球桿的頻率應該是兩到三年一次,甚至可以更久。他強調:「如果你真的很想嘗試最新款式,那也沒問題,」但請關注數據,因為數據不會說謊;「直接去試打,看看結果如何」。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