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人腦裝電腦透過AI 中風失語18年病患「說出自己的話」

對等關稅砲口 瞄準所有國家 川普:沒聽說什麼15國

腦中塑膠微粒多到能做湯匙 專家建議少用「1產品」避接觸

聽新聞
test
0:00 /0:00
專家建議避免飲用瓶裝水或飲料。示意圖。(取自123RF)
專家建議避免飲用瓶裝水或飲料。示意圖。(取自123RF)

桌上一瓶、包包也一瓶?無處不見的瓶裝水方便又解渴,不少人都習慣隨身攜帶。然而,科學家近日警告,為了降低大腦內的「有毒塑膠微粒」含量,應該要盡量避免飲用瓶裝水。

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改喝過濾自來水,可以讓人體攝取的塑膠微粒量銳減90%,從每年約9萬顆降至4千顆。該研究建議,民眾應採取「實際可行」的方法來減少攝取塑膠微粒,以藉此降低健康危害風險。

這項研究發表在《腦部醫學》(Brain Medicine)期刊。而上個月發表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另一項研究則指出,某些受試者大腦中的塑膠微粒含量已經高達7公克,相當於能製造一支小湯匙所需的塑膠量。研究還發現,患有失智症的個案,大腦中的塑膠微粒含量比普通人高出3到5倍,認為塑膠微粒可能與神經退化疾病存在某種關聯。

塑膠微粒指的是直徑小於2微米(2千分之一毫米)的塑膠碎片,肉眼幾乎無法察覺。這些微粒隨著塑膠製品的降解進入食物、飲水,甚至漂浮在空氣中,讓人類幾乎無法避免攝取。

研究共同作者、內科醫師布蘭登.呂(Dr. Brandon Luu)表示:「光是喝瓶裝水,每年就可能讓人體暴露於與所有攝取及吸入來源總量相當的塑膠量。改喝煮沸的自來水能將這個數字減少近90%,是目前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除了瓶裝水,該研究也指出,塑膠茶包、食物加熱方式等都是塑膠微粒的重要來源。譬如在使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時,就可能會釋放大量塑膠微粒與奈米塑膠。

「改用玻璃或不鏽鋼容器存放食物,是減少暴露在塑膠微粒中的好方法。」呂博士補充,「雖然這麼做是合乎邏輯的,但我們還是需更深入的研究,才能確認減少攝取是否真的能降低人體內累積的塑膠量」。

上一則

紐約37歲華裔餐廳老闆 守護自幼成長華埠

下一則

加州橘子不要買?關稅戰開打 華人在加拿大好市多好混亂

➤➤➤想要快速掌握最新時事?世界新聞網免費電郵報(eNews),為您精選世界大事、熱門議題、生活趣聞,透過電子郵件送到您面前,讓您精準掌握天下事...即刻訂閱>>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