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羅馬雕像 不僅好看還好聞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雕像不僅看起來美麗,而且氣味也很好聞。史密森尼雜誌報導,這是三月發表在「牛津考古學期刊」(Oxford Journal of Archaeology)上的一項新研究的結論。研究作者塞西莉·布隆斯(Cecilie Brøns)是哥本哈根新嘉士伯(Glyptotek)美術館的考古學家兼策展人,她發現古希臘羅馬的雕像經常被噴上玫瑰、橄欖油與蜂蠟等誘人香氣。
希臘城市時報的比爾·詹諾普洛斯(Bill Giannopoulos)撰文稱,這些香氣不僅是裝飾用,也具有象徵意義,強化了這些雕像的宗教與文化意義;在某些情況下,香氛的使用也有助於雕像的保存。
在研讀古希臘羅馬文獻時,布隆斯注意到有幾處提到香甜的雕像。她很感興趣,因此決定尋找更多關於有香味雕塑的記載。
布隆斯驚訝地在哲學家西塞羅(Cicero)、詩人卡利馬科斯(Callimachus)、作家兼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和地理學家保薩尼亞斯(Pausanias)等人的文章中找到許多證據。其中有幾篇提到為希臘和羅馬神祇雕像塗上油膏,包括一尊描繪希臘狩獵女神阿提密斯 (Artemis)在西西里島的雕像。布隆斯發現,統治者的雕像,例如埃及的貝勒尼基二世 (Berenice II),也會使用香水。
這些雕像以不同的方式抹上香膏。在某些情況下,雕像會被蠟和油的混合物覆蓋,過程被稱為「ganosis」;在其他情況下,雕像被塗上橄欖油,這被稱為「kosmesis」過程的一部分,目的是保護雕像不受外在影響。
布隆斯在論文中提到,這種香味讓觀賞雕像不僅是一種視覺體驗,也是一種嗅覺體驗。古希臘與羅馬人常以色彩繽紛的顏料,以及珠寶、織布、花朵、花環和絲帶來裝飾雕塑。
今日,博物館中收藏的古希臘羅馬雕像通常都是白色,沒有任何裝飾。但布隆斯等人的研究顯示,情況並非一直如此。
當義大利人在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發掘古代藝術品時,鮮豔的顏料大多已褪色,一旦雕像暴露在空氣與光線下,任何留存的顏色都會迅速消失;清潔程序也抹去了許多殘留的顏色痕跡。
史密森尼雜誌在2022年曾報導,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家從這些看似未上色的大理石像中汲取靈感,讓他們文藝復興時期雕塑也同樣不加裝飾。
18世紀的德國藝術史學家兼考古學家約翰溫克爾曼(Johann Winckelmann)曾指出,雕像越白,也就越美麗;其後,全白的希臘羅馬雕像的迷思便一直存在。他說,顏色能提升美感,但本身不是美;在美的考量中應該只佔次要地位,因為構成美的本質不是顏色,而是結構。
事實上,古希臘與羅馬人崇尚豔麗的顏色,考古學家稱之為「彩色裝飾」。布隆斯表示,鮮豔的顏料與裝飾易讓人產生錯覺,以為雕像是活的,而香味則會增加這種錯覺。
她說,舉例來說,在寺廟裡放置一尊有這樣裝飾的神像,會讓參觀者覺得神像更加栩栩如生。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