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持續經營最久餐館 北京樓114年屹立不搖的秘密
位於蒙大拿州畢特市(Butte)的中餐館「北京樓」(Peking Noodle Parlor),為全美由同一家族持續經營最久的餐廳,在競爭激烈的餐飲業,這家餐廳如何維持百年不墜,格外引起同業與消費者好奇。「北京樓」第五代傳人譚錦年(Jerry Gin Nein Tam,以下均為音譯)說,「我們的餐廳可以說是華裔移民奮鬥史的縮影」,該餐館114年來,不論布置、外觀、菜色都幾乎維持著「原汁原味」,獨特風格讓「北京樓」擁有一大批忠實客群,更因此獲得「美國經典」殊榮。
➤➤➤華裔Ellen Yin、百年中餐館北京樓 奪餐飲界奧斯卡大獎
譚錦年7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他的曾曾祖父譚廣義(Tam Kwong Yee),19世紀末從中國廣州移民到美國,1909年,他與商業夥伴姚宏(Hum Yow)從舊金山搬到蒙大拿州的畢特城發展,「當時有不少修建鐵路與挖礦的工人在畢特市工作,因此也有了華埠」,譚錦年描述,蒙大拿當時是美國最多華裔工人的州之一,而畢特市的人口那時更多達10萬,郊區還有銅礦正在開採,經濟機會成熟。
姚宏1909年在該市興建了一棟兩層樓建築,一開始作為法律諮詢與商品零售店,兩年後他與譚廣義看到愈來愈多華裔工人湧入,兩人看好中餐館的商機,於是在1911年將大樓改經營「北京樓」餐館。
北京樓位於當時的主街中心,顧客要到餐館用餐,必須登上二樓;餐館從1911年開業至今,一直維持著20個包廂共210個座位。譚錦年說,「北京樓」很快成為華人資訊流通、生意聚集的地點,「求職站、賭場、洗衣店、妓女服務等,都在北京樓進行,熱鬧非凡」。
北京樓保存大量100多年來的古老物件、文件,譚錦年說,「餐館地下室就如一座博物館,有百年前的店招牌、半世紀前的廣告單,還有一些當年賭客付不出賭資而留下的抵押品,包括開礦用的炸藥、1886年出廠的古董槍等」,譚錦年表示,為了讓後輩子孫仍有機會看到先民的歷史,這次到芝城後,決定將大部分的餐館古物件捐給芝加哥美洲華裔博物館。
譚錦年說,他的父親譚鼎昆(Ding Kuen Tam)14歲的時候,也從中國移民到美國,一開始當過導遊、賭場發牌員,後來才到其曾祖父譚廣義經營的「北京樓」工作,從掃地、擦桌子、洗廁所、洗碗開始,慢慢學煮菜、做叉燒,直到有一天譚廣義告訴譚鼎昆,要把北京樓交給他,「父親用5萬元的價格買下餐館,開啟了他數十年的餐館生涯」。
譚錦年有四個姊姊,他年輕時從沒想過要從事餐館業,直到2009年遇到經濟大蕭條,加上母親中風需要照顧,他才辭掉在紐約流行服飾業的工作,回到蒙大拿州,「一下子壓力頓解,天氣也好,很有安全感」,譚錦年再也沒有回到紐約,最終並接手經營北京樓。
不少中餐館會不斷翻修裝潢及更新菜單,但「北京樓」從114年前經營至今,幾乎沒有換過餐廳布置,「還是維持著20個隔間的包廂,210個座位,甚至酒吧區也一樣使用百年前的陳列」。譚錦年說,連廁所都是百年前的版本,客人必須到廁所外才有洗手盆。唯一可能有改變的就是譚錦年的父親,曾將整個餐館漆成鮭魚紅的顏色,「因為父親覺得這樣比較有中國風」。
今年頒贈「美國經典獎」給「北京樓」的「詹姆斯畢爾德基金會」,形容北京樓的菜單彷彿是「時間膠囊」,保留了百年前沒有正宗食材時代所創造的美式中餐,而對於辛勤工作的華人移民來說,包括雜碎、叉燒、蛋捲、糖醋排骨、菠蘿炒飯、炒麵、湯麵等菜色,讓這些移民就像回到了家一樣。直到現在,炒飯與雜碎仍是北京樓最暢銷的菜品。
從繁華的華埠到現在整個畢特市僅剩「北京樓」一家中餐館,「可能全市只有我跟我姪子,還有餐館的老廚師三個華人吧」,譚錦年笑著說,儘管這樣一點都沒有影響到北京樓生意,每周三到周日晚間5時到9時營業的餐館,永遠坐滿了顧客,「我們很幸運」。
他說,餐館客源一半是當地民眾,這部份的顧客非常忠實,幾乎天天報到,另一半的客人則以要去黃石公園的遊客為主,「99%客人都不是華裔」。
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走過經濟大蕭條,近年又遭遇新冠疫情衝擊,而北京樓仍然屹立不搖;譚錦年說,「中餐養活了我們一家七口,還讓我們五個孩子上了大學,我的父親經營北京樓數十年,從來沒有休過一天假,他的付出與努力,也是千千萬萬華裔移民的寫照」。
「如果不是中餐,我沒有辦法變成今天的我,也不會有機會獲得肯定」,年近50的譚錦年說,他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第六代的姪子可以接手「北京樓」,將餐館的百年傳奇延續。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