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洛杉磯捷運 繼續提供免費公共交通運輸服務

可能逮捕尹錫悅?韓總統彈劾案本周庭審

封面故事/光彩背後的焦慮與壓力…華裔青少年自殺變多了?

人們真的需要多關注身邊的親朋,多一些體諒和寬恕,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他們溫暖和支持。 (圖/123RF)
人們真的需要多關注身邊的親朋,多一些體諒和寬恕,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他們溫暖和支持。 (圖/123RF)

2023年11月17日,麻省理工學院(MIT)化學專業五年級博士生辛天思(TiansiXin,譯)自殺身亡。辛畢業於北京大學,於2019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他的導師基特•康明斯(KitCummins)教授稱他為「一位了不起的學者和化學家」。去世前,他還有一篇論文被《美國化學會雜誌》收錄。

辛天思案例是美國華裔青少年眾多自殺案中最新的一例。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創辦人彭一玲說,「美國華裔青少年罹患精神疾病的相當多,自殺案例怵目驚心」。為了挽救這些孩子,她在2012年創建這個聯盟。截至2022年,聯盟共預防73人自殺。熟悉情況的她表示,實際上有自殺想法的華人孩子「太多了」,只是尚未行動而已。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創辦人彭一玲說,「美國華裔青少年罹患精神疾病的相當多,自殺案...
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創辦人彭一玲說,「美國華裔青少年罹患精神疾病的相當多,自殺案例怵目驚心」。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劉先進攝影)

彭一玲透露,美國華裔精神健康聯盟最近剛挽救一名23歲的華裔男孩。這名男孩「遺書寫好了」,準備自殺。她說,男孩的遺書邏輯非常清晰,旁人很難看出是精神病患寫的。聯盟接到求救電話後,立即採取預防自殺措施,最後挽回孩子的生命。

自殺率高有多種潛在的促成因素。 促成因素包括較高的社交焦慮和低自尊、文化適應壓力...
自殺率高有多種潛在的促成因素。 促成因素包括較高的社交焦慮和低自尊、文化適應壓力、種族主義和歧視等。(本報資料照片/記者林澔一攝影)

許多要自殺的青少年很聰明,甚至是美國名校的學生。例如,一名華裔孩子考上史丹福大學,放假回到西雅圖家。「我們接到電話,了解到這個孩子有精神疾病,需要治療。」但是,他的父母不相信。「他們認為孩子能考上美國頂尖大學,非常聰明,不可能有精神疾病。」她說,自殺的孩子一般患有精神疾病,而患上精神疾病與是否聰明無關。

孩子精神健康常被忽略

她說,華裔家長一般不重視孩子的精神健康。例如,有名華裔女孩考上康乃爾大學,想要自殺。聯盟工作人員與孩子的父母交談,希望預防孩子自殺,但是父母不讓他們參與預防。最後,他們的孩子在家上吊身亡。她說,如果父母早點帶孩子去治療,就有可能預防這場悲劇的發生。

一名13歲的華裔女孩產生了自殺的想法,母親得知後讓孩子信教,試圖用宗教信仰改變孩子自殺的想法。聯盟擔心孩子的病情,常常與她的母親聯繫,但是其母親有意與聯盟疏遠。後來,她的女兒失蹤了,才向聯盟求助。「我們找到時,孩子已經19歲了,病得很嚴重。」

她說,孩子患有精神疾病就是他們的腦部出現了病變,而這些病變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認知,出現言行上的變化,如性情突變、行為怪異等,但有的患者行為貌似與常人無異。如果獲得及時治療,他們就可以避免自殺,否則就有可能實施自殺。

不過,自殺者不一定都有腦部病變,有人是因為腦部突然受到刺激,產生自殺的想法。聯盟遇過這樣的案例。例如,有對夫妻感情很好,丈夫自殺了,妻子表示也要自殺,要去陪著死去的丈夫。「我們派出人員去陪伴這位妻子,最後妻子放棄自殺,重新開始生活。」

她說,有名華裔男生患有焦慮症,準備採取日本人習慣的剖腹自殺。因為擔心血液會弄髒環境,他將自殺地點選擇在一處公園內,並通知他的妹妹去收屍。聯盟得知消息後前往干預,阻止男生自殺。她說,如果第一次自殺不成,他們就會再自殺。「我們24小時陪伴,最後孩子改變了主意,放棄自殺。」

費城網路心理健康諮詢公司Talking To Maggie的李延曄說,有些華人家...
費城網路心理健康諮詢公司Talking To Maggie的李延曄說,有些華人家長不了孩子青春期的特徵,認為孩子就是叛逆。(截自Maggie影片)

賓州費城李延曄(Maggie)說,她在2004年心理諮商碩士畢業,兩年後拿到心理諮商師執照,加入諮商服務機構。「我們的諮商對象具有各種背景,包括白人、非裔、西語裔等。華人也有,但非常少。「後來,我發現華人自殺的案件時有發生,於是改為專為華人家庭提供心理諮詢。」她在2018年成立自己的網路心理(健康)諮詢公司TalkingToMaggie,向華人提供諮詢服務。

這位家庭關係教練說,她幫助的孩子既有這裡出生的華人,也有華人留學生。目前,她已經幫助了一百多個家庭。例如,有的孩子已經出現自殺傾向,如留言表示「想死」或已經出現自殘,經過及時的輔導和幫助,避免了孩子的自殺與自殘。

有一次,她受邀到賓州某中文學校做講座,談談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受邀演講的原因是,該校有一名華人孩子自殺了。」她說,這名孩子很優秀,被常春藤名校賓州大學錄取。家長在1月1日為其舉辦慶祝party,結果孩子第二天自殺。家長震驚,說「並未看到自殺跡象」。

她曾經聽到幾個自殺案例,令人感到震驚,如加州的一名華人博士跳金門大橋自殺;廣州一名育兒博主的兒子來美留學後不久自殺;明尼蘇達的一名華裔混血男孩自殺。明尼蘇達男孩的父親是猶太人,母親是華裔,生有三個孩子,自殺的男孩則是中間的那位。

一名12歲的華裔少女隨著家人從城市搬到郊區後,不適應當地的環境,加上新冠疫情的刺激,導致少女出現了自殺傾向。同時,母親整天對少女嘮叨,加重了孩子的病情。於是,少女在給同學的簡訊中透露「不想活了」。同學的母親看到這條資訊,馬上通知少女的母親。母親立刻帶女兒諮詢,諮商師診斷孩子罹患憂鬱症,需要治療。「孩子不適應環境改變,出現了心理障礙。」

她指出,華人移民來到美國後,生活的環境發生根本的改變,但是家裡的育兒模式未變,還是由家長說了算,而孩子則有自己的想法,如吃什麼、穿什麼、做什麼等。如果家長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很痛苦。「自殺就是要結束這種痛苦。」因此,家長要了解孩子的自主心理,滿足他們的需要。她說,許多華人家長不了解青春期的特徵及需要完成的任務,認為青春期的孩子就是叛逆,與父母對著幹。「青春期就是培養孩子的自主性,為孩子將來的獨立生活做準備。」

16歲的女孩一人待在公園裡,她被欺凌及同校男孩威脅;疫情期間,青少年的凶殺、自殺...
16歲的女孩一人待在公園裡,她被欺凌及同校男孩威脅;疫情期間,青少年的凶殺、自殺率分別創新高。(美聯社)

留學族群自殺風險較高

隨著華裔留學生的增加,留學生自殺的消息也常見諸報端。彭一玲說,他們也接獲來自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的華裔學生求助。許多留學生很優秀,父母對他們的要求也很高,但對他們的精神健康不了解,也不關心。孩子患有精神疾病,父母也不知道。「預防留學生自殺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

她說,有的留學生對父母隱瞞自己的病情。他們表面上光彩照人,什麼都好,但是內心非常痛苦,總想自殺。例如,有名女留學生夏天要穿長袖衣服,因為她用刀割手自殘,怕被別人發現。她在外就像人見人愛的小公主,但回到宿舍像變了一個人,傷心欲絕,父母也不知曉。「我就勸孩子們,一定對父母講實話,不要誤導父母。」

Maggie也表示,過去十多年來美留學的華人學生愈來愈小,有的甚至來美讀國中。這些孩子從小離開家庭獨立生活,也容易有心理問題。例如,有名女留學生從中國的大城市到加拿大留學,目的就是想逃離父親,因為父親對女兒既溺愛,也暴力。「父親一生氣就打女兒的耳光。」有一次,父親在機場打女兒耳光,把女兒眼鏡都打掉了。

該女生的父母都畢業於中國的著名大學。他們夫妻共育有兩個女兒,留學的是小女兒。父親曾經打過大女兒,但是大女兒比較順從,被打耳光後並不反抗。但是,小女兒比較敏感,對父親很敵對。她來到加拿大後,也沒有朋友,唯一的朋友就是媽媽。因此,女生與媽媽常講電話,最長是十多個小時。「女兒不上課,媽媽也不工作。」

女兒還逼迫媽媽跟爸爸離婚,媽媽總是敷衍,說「已經離了」,但是女兒不信。媽媽飛到加拿大探望女兒。這名18歲的女兒還打媽媽,威脅媽媽如果不照她說的做,就上吊自殺。Maggie說,她曾經做了一個視頻,探討孩子的自殺問題。「女生的媽媽看到影片後,就找到我,讓我幫助她的女兒。」她說,根據她的判斷,這名女生很可能患上了邊緣型人格障礙。

還有一對18歲的雙胞胎女孩來美國讀高中,住在住宿家庭。住宿家庭的媽媽發現雙胞胎的姊姊「很懶,寫作業很拖拉」,覺得孩子有心理問題,就打電話與她聯絡。她也問了這名女生,了解一些狀況。

2017年2月14日,聖芭芭拉加州大學(UCSB)20歲中國 女留學生劉薇薇被發...
2017年2月14日,聖芭芭拉加州大學(UCSB)20歲中國 女留學生劉薇薇被發現死在宿舍內。(取自臉書)

她說,這名雙胞胎姊姊總是覺得自己哪裡不對,上網查了一下才發現,她自己罹患了ADHD,也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就是人們平日說的過動症。於是,女生把情況告訴母親,母親不信,也不讓女生父親知道。女生很痛苦,得不到治療,而母親卻要給她請家教,導致她壓力很大,用頭撞牆,用刀劃手。女生還發朋友圈,詢問「怎麼死才痛苦少」。女生還在亞馬遜網站上發現有一種豆子,吃了會死,但沒有痛苦。

於是,她告訴住宿媽媽,女生患有憂鬱症,應該給她請心理醫生。最後,住宿媽媽把這名女生送回中國。她說,女生母親看到女兒回國,非常生氣。Maggie說:「我想與女生母親談談,但遭到女生母親的拒絕。」後來,住宿媽媽轉來一封女生母親給Maggie的信函,責怪心理諮商師的作為。Maggie說:「我不管女生母親怎樣,我只相信專業。」

青少年相約自殺、自傷專題配圖。(本報資料照片/記者林澔一攝影)
青少年相約自殺、自傷專題配圖。(本報資料照片/記者林澔一攝影)

2018年5月1日,26歲的紐約大學醫學院學生AndreaLiu被發現在紐約大學所屬宿舍內自殺。她主修放射學專業,原計畫於當年畢業。於是,中文留學網站(dreamgo.com)藉此機會把近年來中國留學生自殺的消息作了一個匯總,羅列如下:

2018年3月5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大四中國留學生從12樓跳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2018年1月,英國布里斯託大學華裔法律系學生JustinCheng自殺;2017年12月6日,多倫多大學牙醫學院王姓同學自殺;2017年10月,在猶他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的唐曉琳,在金門大橋自殺;2017年2月14日,聖芭芭拉加州大學(UCSB)20歲中國女留學生劉薇薇被發現死在宿舍內,曾就讀中國廣東佛山第一高中;2016年12月,俄亥俄州立大學一名來自中國天津、品學兼優的留學生劉凱風在家中自殺身亡;2016年11月,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來自中國上海的留學生楊志輝自殺身亡;2016年1月,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中國留學生小陸跳冰湖自殺;2015年1月27日,美國耶魯大學中國留學生王璐暢從金門大橋跳入舊金山灣自殺,等等。

亞青族群自殺比率較高

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發表文章稱,自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涉及多種風險因素,如人際關係、工作或學習、財務問題,以及精神疾病、藥物濫用、社會孤立、歷史創傷、醫療保健障礙以及容易獲得致命自殺手段等。此外,自殺率在災難期間可能會保持穩定,甚至下降,但之後隨著個人、家庭和社區內的長期後遺症的發生,自殺率會上升。

2017年10月,在猶他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的唐曉琳,在金門大橋自殺。(圖片取自於...
2017年10月,在猶他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的唐曉琳,在金門大橋自殺。(圖片取自於微信朋友圈)

曼哈頓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紐約長老會醫院)精神病學系副教授、門診部副主任陳志佳說,目前尚無針對華人群體的良好的自殺數據。作為台灣移民的第二代,他長期對文化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高美國亞裔的治療參與度進行研究。他的相關論文發表在2017年9月與10月《哈佛精神病學評論》上,題目就是《東亞自殺防治法中恥辱與非正常化的作用:社會文化、歷史與倫理觀點》。

他的研究表明,美國亞裔是一個高風險群體,尤其是年輕人。在一項針對美國各地近7000名大學生的研究中,亞裔學生在過去一年中嘗試自殺的可能性比白人學生高出近40%,但他們的精神病診斷率卻低得多(不到一半)。這表明這些學生沒有得到心理健康服務的適當識別和治療。

他說,自殺率高有多種潛在的促成因素。促成因素包括較高的社交焦慮和低自尊、文化適應壓力、種族主義和歧視、作為一種自我意識調節情緒的羞恥感的較大作用,以及尋求治療存在障礙,包括亞裔家庭心理健康素養較低、對精神疾病的高度污名化以及尋求精神健康服務的可用性較低。

他說,自殺是一種行為,而不是診斷。在許多情況下,這是憂鬱症或雙向情緒障礙等心理健康狀況的結果,但並非總是如此。有一些證據表明,在亞洲文化背景下,自殺可能更容易受到經濟壓力或人際關係困難等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並且可以被用作一種深思熟慮的策略,如用自殺來抗議不公正現象。

中國留學生 華裔 華人

上一則

移民專頁/父母有綠卡 孩子移民有幾條途徑

下一則

移民專頁/人在加拿大 可續簽H-1B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