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醫院關門大吉 居民急診怎麼辦

能想像嗎?擁有輝煌天際線和燦爛都市樣貌的曼哈頓下城,現在只有一座規模不算大的綜合性醫院了。未來,下城的普通人不僅看不起病,還將看不上病。
▼收聽「紐約客談」:
經過近兩年的拉鋸,位於東村附近、擁有135年歷史的西奈山貝斯以色列醫院終於還是關門了。歷史上,位於兩個商業中心之間的下城東區是一片地價窪地,因而聚集了至少三家大型綜合醫院。不過隨著土地價值的飛升和城市功能區的調整,盈利能力偏低的醫院逐漸被商業地產逼退,讓下城地區的居民就醫選擇愈發狹窄。
數據最能反映問題。長老會下城醫院擁有180張床位,而這也是整個下城地區僅有的180個綜合醫院床位。34街以南的下城,總人口有60萬,卻只有這一所綜合醫院,每千人只有0.3張醫療床位。這是什麼概念呢?放眼全球,醫療資源如此緊張的國家包括奈及利亞、衣索比亞、阿富汗、海地⋯⋯作為發達國家中社會福利水平最差的美國,全國平均醫療床位數為千人2.4;而在德國,這一數字是8,日本和南韓則超過12。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雖然醫院多屬非營利機構,但強令一個醫療機構在每年虧損上億元的情況下堅持以高水平維持一所醫院的運作也不現實。不過,虧損的原因到底是結構性矛盾,還是經營管理存在問題?遺憾的是,似乎尚未有人能給出能讓公眾信服的回答。
綜合醫院在醫療設備和急診能力方面無法替代。在最壞的情況下,綜合醫院缺失會令死在救護車上的急診患者大為增加。面對這一性命攸關的問題,公眾有必要大聲質問:我們未來怎麼辦?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