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大號預測健康 次數影響肝腎
根據在「細胞報報告醫學」(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上發表的研究,民眾上大號的頻率,可顯示他們的長期健康狀況。這項針對1400多名健康成年人的研究發現,排便次數較少的人有腎功能下降的跡象,而腹瀉的民眾則有肝功能受損的跡象。
研究共同作者、西雅圖系統生物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副教授吉本斯(Sean Gibbons)表示:「便祕等疾病與慢性疾病有關是眾所皆知的,但大家不清楚的,是便祕和慢性病之間的因果關係。」
吉本斯和他的團隊,使用目前已經解散的健康公司Arivale的數據,來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研究的參與者都健康,且大部分是居住在太平洋西北地區的白人成年人。研究人員分析了他們的血液和糞便樣本、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以及針對飲食、運動習慣和心理健康的問券調查。
從血液樣本中,研究團隊能夠檢測到,血液中顯示包括腎臟和肝臟等器官功能下降的化學物質;從糞便樣本中,研究人員對每個人的腸道微生物進行基因定序,這能讓他們知道生活在腸道裡的有益和潛在有害微生物組成。
研究人員將受試者依排便頻率,將他們分成每周排便一到兩次、每周排便三到六次、每天排便一到三次以及腹瀉(每天排便四次或以上)。
研究發現,維持最佳健康狀態的理想排便次數,是每天一到兩次。年輕人、女性和BMI較低的人,排便頻率往往較低;慢性便祕(每周排便兩次或更少)與腎功能下降有關,而腹瀉(每天排便四次或以上)則與肝功能下降有關。
我們的腸道裡其實充滿了各種不同菌種,以糞便中的營養物質為食並進行發酵的微生物菌落;它們喜歡的食物是纖維,但如果糞便在腸道中停留太久,那微生物就會在耗盡纖維後轉向吃蛋白質,當微生物以蛋白質為食時,會產生與腎臟和肝臟功能障礙有關的有毒代謝物;而當吃蛋白質的細菌越多時,腸道裡食纖維的有益細菌就會越少。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