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德總理蕭茲信任投票未過關 國會將解散 明年2月改選

指認孟喬內攜帶背包是自家產品 品牌創辦人遭恐嚇

獨家專訪/談大都會董陽孜書法展 馬唯中體悟策展三魅力

策展人馬唯中站在大都會博物館的二樓,與觀眾共賞大廳中董陽孜的巨作「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記者馬璿/攝影)
策展人馬唯中站在大都會博物館的二樓,與觀眾共賞大廳中董陽孜的巨作「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記者馬璿/攝影)

進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大廳,會有兩幅書法作品進入眼簾,這是台灣藝術家董陽孜特別為大都會博物館量身訂製的創作;策展人馬唯中表示,每個策展人在舉辦展覽時都會思考,如何在博物館歷史的敘事框架和文本中對待藝術家的作品,並和現有的館藏作有意義的對話;而正呼應了此次特展的主題:對話。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1月21日揭幕「大廳委約新作:董陽孜,對話」(The Great Hall Commission: Tong Yang-Tze, Dialogue),這是亞裔藝術家首度在館內這個獨特的空間展出,也是董陽孜在美國的首場大型展覽。當晚,策展人馬唯中以一身具水墨意象的服飾與董陽孜對談;22日馬唯中接受世界日報專訪,向讀者說明此次展覽的思考。

作品內涵 挑戰文化隔閡

馬唯中現為大都會現當代藝術部(Department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策展人。她透露,自十歲初次接觸董陽孜的作品後,便與「文字藝術」結下不解之緣。過去十餘年來,她持續研究推廣水墨視覺藝術,並在西方主導話語權的藝術世界中,致力於重新挖掘與呈現亞洲現當代藝術的價值與多樣性。

「董老師的作品是在書法上新的表現。」馬唯中2013至2022年間在香港M+任職時就曾為該館曾收藏董陽孜的作品,並策畫了她2021年的展覽,延續這個機緣,到了大都會之後,再度邀請董陽孜「因地制宜」在大廳創作兩幅巨作。

馬唯中將現、當代「水墨」定義為一種涵蓋亞洲內外、回應水墨畫與書法傳統及美學的現當代視覺藝術表現。但作為一種極具東方審美的藝術,水墨在全球傳播過程中難免受到文化隔閡的挑戰。但馬唯中堅信,任何藝術作品本身都具有其獨特的表達力。即使在以西方藝術為主的大都會博物館,董陽孜的作品依然展現出豐富的內涵。

「大都會的中國書畫收藏深厚,而董老師的作品既延續了書法的傳統,作為歷史的回應;有她的規則與傳承,也有她的突破。」在馬唯中看來,董陽孜的文字藝術不僅與中國傳統相連,還與戰後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等藝術流派共鳴,無論是作品的尺幅還是抽象線條,都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了微妙的平衡點。

馬唯中解釋,「二戰後的紐約畫派,也就是抽象表現主義,尺幅多半都非常大,畫面脫離具象,以線條和色塊為主。董老師的作品與這些作品尺幅相當、也沒有所謂具象的題材,雖然她也在製作線條,但她的線條具有功能、位置和必須達到遵守的原則。在寫字過程中,有她的行雲流水和筆畫轉折。」

馬唯中指出,從西方抽象畫的觀點來看,可從東方藝術看到契合的地方,藝術家都在追求如何將線條放在畫面上,但她們的方法與遊戲規則不同。

台灣知名書法家董陽孜(中)應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之邀展出兩幅巨作,11月21日開展當...
台灣知名書法家董陽孜(中)應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之邀展出兩幅巨作,11月21日開展當天與策展人馬唯中(右)「對話」,左為翻譯。(記者馬璿/攝影)

感受能量 再認識藝術家

董陽孜為大都會大廳的創作,馬唯中坦言,不要求觀眾完全理解作品的內容,但只要能被文字藝術的氣勢與能量打動,就已經達到了策展的「第一層目的」。其次,要照顧到不同觀眾的理解,進一步認識這位藝術家是誰,採取何種方法創作。

第三層則是創作者寫了什麼?馬唯中說,董陽孜的作品都是以書寫的文句作為題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行於其所當行,止於其不得不止」,英文題名即為文句的英譯。同時介紹如何逐行閱讀作品,以及金句的出處與含義。「我們盡可能的將資訊放在解說牌上,讓參觀者能按圖索驥。」

馬唯中表示。穿越千年的經典語句在不同的時空中展現出獨特意義,每位觀眾都能從中找到自己詮釋的角度,這也正是她所認為的文字藝術魅力所在。

馬唯中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緣分可追溯至2006年。當時,她在藝術家蔡國強的工作室,參與了蔡國強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屋頂花園的個展策畫工作。這是她首次以藝術專業的身分,了解這座博物館。

馬唯中回憶,當年跟隨蔡國強到不同地方展覽,負責展覽統籌,也在這個過程中累積了許多經驗。「每位藝術家的需求、作品、風格和個性都不同,因此展覽並無固定模式。」她認為,儘管董陽孜與蔡國強分別成長於不同世代和社會背景,創作理念和手法迥異,但兩位藝術家對文化的深刻思考與情感投入卻是一致的。馬唯中表示自己也從不同的藝術家身上學到了許多相通的道理,因而受益匪淺。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作為全球頂尖博物館之一,能夠在此擔任策展人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機會。馬唯中笑稱,當時是大都會正好有一個職位空缺,她提交了申請,「只能說,我的運氣很好。」2022年4月,她從香港搬到紐約,加入現當代藝術部,負責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藝術。從專注於水墨藝術延伸至其他廣泛的現、當代藝術,她的策展範疇以此展開。

董陽孜在大都會博物館展出兩幅作品,馬唯中是幕後推手,她接受世報專訪,與讀者分享策...
董陽孜在大都會博物館展出兩幅作品,馬唯中是幕後推手,她接受世報專訪,與讀者分享策展的理念。 (記者范航瑜/攝影)

策展使命 對話理解藝術

馬唯中表示,大部分的現當代藝術部門、現當代美術館多半關注西方藝術家的作品,近年來才比較注意東方亞洲現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她的工作主要在探索大都會博物館中,系統性融入東亞、東南亞的現當代的藝術作品及論述,引發對話的元素,幫助觀眾理解各地現當代藝術表現之間的關聯。例如,董陽孜的文字藝術作品可以與古代書法、當代文字藝術建立聯繫,無論是東方還是伊斯蘭文化,都能展現文字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

馬唯中說,她目前負責的是現當代藝術,她不可能收藏所有藝術家的作品,但她的任務就是要在大都會既有的收藏和論述裡,透過研究,帶入亞洲藝術,可以互相對話、辯證現代和當代藝術的進程。以董陽孜的作品為例,可與古代的書法藝術,不管是東亞或伊斯蘭文化或歐美20世紀中,以文字為藝術的線條與抽象對話,「藝術用語說mark making,也就是做記號,如何在平面上做marks。董老師也是在做marks,只是是書法,有不同的出發點。」

身分政治 不須掛鉤藝術

答覆記者詢問藝術策展是否兼負「文化外交」責任,馬唯中認為不必以此界定,她認為,文化確實有外交的作用,但隨著全球化的進步,身分與職責之間的界線也更加模糊,藝術並不必須與身分和政治掛鉤。例如,在大都會的亞洲部同事中,也有不少非亞裔人士,他們同樣能以不同的視角詮釋中國藝術。

「世界資訊的流通愈來愈簡單,但政治卻愈來愈封閉。」馬唯中說,「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的工作尤為重要。」

馬唯中預告接下來還將參與多場活動,例如12月15日,博物館將舉辦中國、日本及伊斯蘭藝術策展人關於書法的討論會;明年3月另有一場小型學術討論會,聚焦董陽孜的作品。這些活動均免費開放,馬唯中表示,希望藉此吸引更多觀眾參與,實現博物館推動文化與藝術思考的功能。「董老師的作品,只需走進博物館大門就能欣賞,甚至都不需要購票。希望這些活動能拋磚引玉,激發更多關於文化與藝術的對話。」

董陽孜 馬唯中

上一則

民調:若中國侵台 73%美國人支持正式承認台灣

下一則

掌數百億撥款…獲提名NIH院長 他想挑戰名校「取消文化」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