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限制 哈佛無法用捐款彌補聯邦資金缺口

川普政府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拒絕其諸多干預措施後,宣布凍結給校方22億元的撥款計畫。一時間,批評聲浪質疑這所常春藤名校及其他財務豐厚的大學,為何不乾脆動用龐大的校務基金來彌補聯邦資金的缺口?
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報導,金融與高等教育專家指出,校務基金並不能簡單取代政府經費,原因在於捐款人已指定用途、相關法律規範及研究優先次序等多種限制。2024年哈佛校務基金以532億元之譜位居全美之冠,其規模甚至超過近百個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但專家仍強調,財務雄厚並不代表學校可以直接動用校務基金來填補補助損失。
瓦薩學院(Vassar College)前校長希爾(Catharine Bond Hill)解釋,學校大部分基金來源於捐款,包括校友、基金會、社區人士及其他支持者,而且這筆錢並非「即刻可用」。她說:「他們不是把錢給學校當年度就花掉,而是指定為『基金』,讓收益得以長期支持捐款人關注的領域並延續下去。」
校務基金還受到其他限制,全美高校經營管理者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siness Officers)副總裁克拉克(Liz Clark)就表示,校務基金本質上是一系列與捐款人簽訂的契約,「捐款人可能指定用於獎學金、教職員或特定科學、醫學研究領域」。以哈佛為例,捐款人條款規定基金年度收益中的70%必須投入特定計畫、院系或其他用途,剩下約25%可由董事會自由調度。希爾指出,雖然比率看似可觀,「但燒起來也很快」,而且校方必須做出取捨。
專家還指出,聯邦補助歷年來在學術研究扮演關鍵角色。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Denver)副教授歐芬(Cecilia Orphan)提到,這類資金大多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與國家藝術基金會(NEA)等大型機構。至於面對聯邦補助資金凍結,大學會如何因應有待觀察,但歐芬警告,其對科研的衝擊恐怕深遠。「諸如哈佛等學府進行的研究涵蓋癌症治療、武器開發及其他攸關國家甚至全球利益的議題,」她說,「一旦研究資金被切斷,這些研究不是停擺,就是大幅縮水」。

▼收聽一洲焦點播客版(Podcast):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