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開瓶蓋都難… 類風濕性關節炎 333法則揪出
![類風濕性關節炎333自我評估法則。](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5/01/10/31249083.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一名45歲家庭主婦每天忙於照顧孩子及整理家務,兩年前手指莫名腫脹,且起床時全身痠痛,多次就醫都無法緩解,連騎機車或打開醬油瓶蓋都困難,常常痛到忍不住對家人發脾氣。親朋好友卻直指她是想偷懶不做事,讓她苦不堪言。她後來轉診到風濕免疫科,經診斷確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醫師檢查發現,患者手部關節異常突起,經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顯示,肌腱因長期發炎造成嚴重侵蝕,造成伸指肌腱斷裂,最後決定手術修復。另外因發炎指數持續過高,評估後利用生物製劑治療,半年後控制病情。
台灣衛福部台北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蔡凱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正常的關節裡有一層薄薄的關節滑膜細胞,主要作用是保護關節表面及潤滑,維持關節正常運動。若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會造成身體內的免疫系統亂掉,導致滑膜細胞異常增生和發炎,進而擴散到全身各個關節,特別是手指、手腕、掌指關節及指尖關節等部位;嚴重會導致關節永久變形,造成握持筷子、湯匙或進食等動作困難。有些甚至侵蝕韌帶,造成韌帶斷裂影響關節正常功能。
蔡凱倫補充,類風濕性關節炎因長期慢性發炎,會影響關節功能及消耗身體營養素,引發關節外的併發症產生,例如心血管、大腦神經系統,或引發貧血、脂肪代謝、膽固醇升高及血脂異常,甚至會導致骨質疏鬆及憂鬱症。根據調查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合併上述併發症或共病時,壽命會比平常人少十歲。
蔡凱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進展緩慢,民眾不易察覺,平時可透過333法則自我評估,若關節疼痛部位超過3個;晨間僵硬超過30分鐘以上及關節疼痛超過3周,就應立即就醫檢查。
醫師在診斷時會參考2010年歐美風濕病學會的建議,評估患者症狀持續時間是否大於六周、關節侵蝕位置程度及患者抽血的發炎指數,例如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anti-CCP.等綜合判斷,並透過X光片、核磁共振或骨骼肌肉超音波詳細檢查是否有關節侵蝕現象,其中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在診間就可以進行,可縮短診斷時間。
蔡凱倫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可分為三部曲,一是「救急症狀緩解」,醫師使用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二是「基礎打底免疫治療」,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減輕發炎症狀;三採「高專度專一性治療」,也就是使用標靶藥物(針劑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可針對特定發炎物質或細胞,精準治療減少發炎和保護關節。
建議患者可以跟醫師溝通,選擇適合的藥物。蔡凱倫提醒,民眾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誘發疾病。除了不要吸菸及維持牙齒健康,適當的飲食習慣、規律運動、保持愉悅心情、控制體重及良好的睡眠都可以幫助疾病管理和緩解症狀,治療期間定期回診檢查和按時服藥。
![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應及早治療。(圖/台北市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蔡世...](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5/01/10/31249084.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