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評論篇/比特幣納戰略儲備的意義

今年3月6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將「比特幣」納入美國戰略儲備。另外,同時宣布成立「美國數位資產儲備」,將五種數位貨幣 (比特幣、以太幣、瑞波幣、Solana,和ADA) 納入政府資產儲備;並宣布將確保美國成為「全球加密貨幣之都」。
消息傳出,比特幣及其他加密幣的價格不漲反跌。比特幣自3月6日的9萬零600美元下跌至3月11日波段低點7萬8500美元,五天之間跌幅13%(3月12日回檔至8萬2500美元);同樣幾天之間以太幣下跌17%,瑞波幣、Solana及ADA亦分別下跌19%、19%及31%。整體1萬7000多種加密貨幣的總市值,也自3兆美元下跌至2.65兆美元,跌幅13.7%。
比特幣等加密幣價格的下跌,反映的是市場預期的落空。因為將比特幣納入戰略儲備的規畫,其實早在去年7月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川普就曾提出。尤其當時懷俄明州參議員Lummis起草「The Bitcoin ACT(比特幣法案)」,建議美國聯準會減少外匯存底中的黃金部位,將釋出的資金分5年期間購買100萬枚比特幣,作為聯準會的外匯儲備。此法案雖尚未通過,但市場對其抱以高度期待,此期待也反映在川普就任當天比特幣創下10萬9900美元的歷史價位。
但是,市場原本對政府新購加密幣的期待卻落空了。3月6日川普明確表示政府不會動用額外資金購買比特幣,而是以政府歷年來合法扣押,且目前仍持有的比特幣,清點保留作為儲備(約有20萬枚比特幣),現值約170億美元。因為沒有動用納稅人的錢去購買比特幣,因此即使日後比特幣價格大幅滑落,也並未傷害到納稅人;這也是所謂「預算中性(budget neutral)」的原則。
但既然納入作為戰略儲備,除非緊急狀況,否則政府也不會出售這些比特幣。拜登曾在之前陸續售出美國政府原持有的另一半比特幣;此作為遭到川普的強烈抨擊,強調因為拜登隨意賣掉比特幣,美國財政因此減少了170億美元的現值。

戰略儲備的存在,一般而言是為了能夠在緊急狀況時,因為有預先儲存的重要物資或資源,因而減少對外部供應的依賴,維持國家經濟、社會民生的穩定與安全。常見的戰略儲備因此包括石油、糧食、醫療與防疫、戰略金屬與稀土等儲備、以及應對國際結算或金融危機的外匯儲備及黃金儲備等。
但身為虛擬貨幣的比特幣,究竟在怎樣的緊急狀況下會成為因應國家風險之所需,有極大的想像及爭議空間。支持者認為因為比特幣具有去中心化及固定供應量的特點,不受單一國家或央行控制,也不像法定貨幣可能無限印鈔,因此適合做為傳統外匯儲備的替代選項,也適合作為抗通膨的避險資產。
只是,不贊成比特幣成為戰略儲備的當然更大有人在。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日前即明確表示歐元區完全不考慮將比特幣作為儲備。拉加德說作為儲備的金融資產,應具有價格穩定性、流通性、安全性等特質。比特幣則往往因其價格波動過於劇烈,因此被評為不符合條件。
但以美國來說,目前的200零3種穩定幣中,與美元定錨掛勾者占93%,比特幣價格的波動,因此並不足懼。甚至,當比特幣需求愈高,穩定幣的需求也隨之提高,作為穩定幣發行基礎的美元現鈔及美國國債,地位也就更形穩固;這,應也是川普將比特幣納入美國戰略儲備的盤算吧。
(作者為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轉載自聯合報「名人堂」)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