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關鍵篇/華人理財有盲點? 她建議「中西合璧 攻守兼備」

「真正的財富自由,不是賺多少錢,而是留住多少錢。稅務規畫就是用法律允許的方式,對IRS說一句:『這是我的錢,請別拿走它。』」—這句話,道出谷林麗對財務自由的深刻詮釋。
谷林麗(Lily Ku),現任紐約人壽唐人街分公司總經理,曾擔任亞太區國際副總裁,負責中國與台灣市場,擁有28年保險與理財實務經驗。她不僅是法拉盛分行的創辦人,更持有多張專業財務規畫與保險證照,深耕華人社區多年,致力於推動正確的理財教育。
在訪談中,她以專業角度與實務經驗,分享了三個主題:在時勢變化中的理財觀念更新、華人社群常見盲點與修正建議、以及不同人生階段的財務重點,期望為讀者帶來更全面的財務思維與行動指南。
1.隨時勢變化更新觀念
「現在的理財觀念,必須隨時勢調整。」谷林麗強調,在通膨飆升、利率波動與市場不確定性升高的當下,家庭財務策略不能再只靠儲蓄或單一型投資,而是要建立三大核心觀念,跑贏通膨、分散風險、保有流動性。
首先,跑贏通膨。通膨是一種無形的侵蝕力。「如果今天通膨是5%,你年報酬率只有4%,你其實是在虧錢。」她建議,資產配置應著重實質回報,選擇能對抗通膨的工具,如ETF 和通膨保值國債(TIPS)。這些工具可同時提供收益與稅務效率,是近年許多高淨值家庭納入核心組合的關鍵選項。
第二是分散風險。「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她指出,許多華人習慣集中持有單一資產,尤其是房產或現金,但忽略了市場變動下的風險集中效應。她建議,可依風險屬性配置股票與債券。若有一定承擔能力,可小比率持有成長型資產如科技股。但她提醒,「要思考最壞情況,萬一發生市場回調,你還有沒有備用資金、能不能繼續過生活?」
第三是資金的流動性。她指出,「很多華裔家庭把資金全部鎖死在房地產或長期投資裡,一旦需要用錢,根本動不了。」因此她強調每戶應預留10%至20%的緊急備用金,放在流動性高的帳戶中,不但能應急,也能把握市場進場機會。這筆基金也能提供心理安全感,讓投資決策不至於受限於短期壓力。
在這三大原則之外,谷林麗進一步提出一項常被忽略的關鍵,也就是所謂的「風險承受力」,其中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是心理承受力(risk tolerance ability),一個是實際承受能力(risk tolerance capability)。她舉例,「有人敢買波動大的股票,但實際收入只能剛好付房貸;也有人經濟寬裕,但看到虧損就徹夜難眠。」她建議每個人都應誠實面對自身狀況,調整配置策略。
針對新進職職場收入尚未豐沃的年輕族群與風險承受力偏低的家庭,她建議從穩健入門,例如投資ETF或分級基金,或選擇具保本機制的保險型理財工具。「理財不是靠膽子,而是靠規畫。」她說,「先照顧好生活基本盤,再來談資產成長。」這也包括設定適當的投資目標與時間軸,避免「短視近利」帶來的投資錯誤。
至於熱門的加密貨幣,谷林麗說,「我從未碰過,也不建議多數家庭配置在這上面。波動大、缺乏監管、不具稅務效率,不應是核心投資品項。」她指出,年輕人常被短期獲利吸引,但忽略了風險控管與資金使用效率,「不是不能碰,而是不能當作主力。」
谷林麗總結道,理財的目標,不是短期致富,而是讓家庭在任何市場條件下都能「穩健而自由地生活」。

2.華人社群有常見盲點
「太多人誤會了,保險不是花錢消費,而是替未來買選擇權。」谷林麗說,這句話是她在與客戶對談時最常提及的觀念之一,也是她認為華人社群最常忽略的財務盲點。
她觀察,多數華人仍習慣將資產集中於房地產與現金,長年採取儲蓄至上的理財模式,卻忽略了多元工具、稅務效率與風險管理等重要環節。這種「重儲蓄、輕規畫」的模式,雖然短期看起來保守穩健,實則在當前通膨高漲與市場波動加劇的環境下,風險更為放大。
她指出,許多小企業主與自雇者為了節稅,選擇大量以現金收入為主,導致無法使用像401(k)、IRA、年金和人壽保險等合法的延稅工具,等於主動放棄了政府給予的福利空間。
谷林麗提醒,退休帳戶的「雇主配對制度」也是被華人忽略的一環。許多客戶甚至不清楚自己公司是否有提供401(k) match,或不願意扣薪投入,白白錯失每年幾千元的「免費資產」。她強調,像401(k)、403(b)、IRA、Roth IRA,年金和人壽保險這些工具,都是政府稅法明文規定的合法節稅手段,應根據家庭收入與公司福利積極使用。
在人壽保險方面,她指出華人社群存在兩大偏誤,其一,認為保險「不划算」、「交了錢什麼都沒有」;其二,過度偏好儲蓄型保單,卻忽略了應「先保障、後儲蓄」的原則。「買保險是為了保人,不是保錢。先保夠,再保值。」她進一步說明,年輕家庭的第一保單或許首選是「定期壽險」(term life),保費低、保額高,可有效涵蓋家庭責任,性價比最高。當經濟條件許可,再思考納入終身壽險,兼具儲蓄與傳承功能。
她曾遇到一位產產豐厚的客戶對她說,「我不要人壽保險,我只想要可以存錢、免稅、安全,靈活調用,簡單容易傳承贈與的東西。」谷林麗笑回,「那你要的其實就是終身壽險。只是你還不知道它長什麼樣子。」她認為,這類觀念錯置的情況在華人群體中普遍存在,也突顯了財務教育的重要性。
而在華人與老外理財文化差異方面,她也點出,「美國主流社會習慣用工具解決風險問題,華人則喜歡靠自己攢錢應對。」這種文化差異導致華人家庭常忽略資產配置與制度使用,例如過度集中房產,流動性不足;偏好自行投資,錯失退休帳戶的稅務優勢;迴避風險工具,保障嚴重不足。
她建議採取「中西合璧,攻守兼備」的策略,「守」是保留華人勤儉儲蓄與家族互助的文化優勢;「攻」則是學習主流家庭善用制度、合理分散資產結構。她特別提到一項操作指標,「家庭擁有的房地產市值不應超過總資產的六成。」因為一旦房市下修或急需用錢,才不至於資金周轉困難。
總結來說,谷林麗強調,「沒有最好的產品,只有最適合的工具。理財是為了讓你的人生更有彈性,而不是被產品牽著走。」她鼓勵民眾擁有開放思維,勇於學習專業知識、善用專業團隊,不僅能保障當下,更能為家庭未來創造更大選擇權。

3.不同年齡有不同規畫
「理財的過程,就像蓋房,要先有穩固地基,再建屋體與屋頂。」谷林麗以此作為開場,引導讀者從不同年齡與生活階段思考理財重點。
對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20-35歲) 來說,她建議優先建立風險管理機制,例如緊急預備金與基礎壽險保障。「最基本的是term life,一年幾十元保費就可以提供高額保障,是給家人、也是給自己的安心。」
同時,年輕人也應趁著身體健康、保費低廉的階段,考慮終身壽險等長期儲蓄工具,養成強制儲蓄的習慣。她說,「很多人一個月花200元吃喝買快樂毫不手軟,但卻覺得存錢很困難,其實只要轉換方式,這筆錢就是你未來的資產。」
對進入中年階段 (40-60歲) 的家庭來說,則是資產累積與退休準備的關鍵時期。她建議這階段要強化退休帳戶的供款,如最大化 401(k) 與 IRA,並考慮年金產品(annuity)將部分資產轉化為穩定的退休現金流。透過延稅機制與保底收益,年金在高稅率時期更具優勢,也能穩定社安金的課稅影響。此外,這階段也應開始思考傳承與稅務安排,例如以終身壽險累積資產,搭配不可撤銷人壽信託 (ILIT) 隔離遺產稅負擔。
谷林麗說,「退休不是財務結束,而是財務轉型的開始。很多人以為退休就不理財了,其實這正是穩定現金流、分批提領資產的黃金時機。」
而進入60歲以上的長者階段,則必須面對高齡照護與資產傳承的現實課題。谷林麗強調,長期護理保險(LTCI)是常被忽略卻至關重要的一環。「美國養老院一年的費用動輒十萬元,居家照護也要六萬以上,而且Medicare並不像很多理解的那樣會包含長照服務。」她建議中產家庭 (資產50萬至200萬) 應優先配置長期護理保險,也可搭配附帶LTC條款的壽險作為替代選項,以防高額照護費用侵蝕家庭資產。高資產族群則可評估是配置還是自留風險。低收入人群要提早五年規畫Medicaid。。
對於許多台灣家庭常見的「回台用健保」期待,她也語重心長地提醒,「很多人說回台灣有健保,但忽略了健保雖有,但涵蓋的主要是基礎醫療和短期照護,長期照護、人力協助仍需額外自費,而且大多數人子女、資產、生活重心都在美國,真正需要人照顧的時候,誰能在身邊?這不是一張健保卡能解決的問題。」她強調,即使選擇長照不一定是「剛需」,也應預作準備、量力而行。
她提醒,真正有效的財務策略不是拆東牆補西牆的零碎操作,而是一套結構性思維下的整合設計,才能讓家庭每個階段都有穩固的財務支撐與選擇空間。
「理財不是選擇產品,而是設計人生。愈早規畫,您對未來的選擇權就愈大。」谷林麗說,這些話她不只講給客戶聽,也講給自己的團隊、孩子與自己。理財,是一場跨越時間的選擇權工程,每一分提早佈局的心思,都是為未來的自己爭取空間與主導權。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