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長者篇/出現3跡象 子女應接手替父母理財了

理財專家籮拉‧麥克凱米(Laura McCamy)跟妹妹合力協助父母從住了40年的公寓搬到老年住宅時,她們發現母親記憶正在衰退。麥克凱米說,雙親財務狀況一直由母親負責,父親對於管錢一竅不通,因此姊妹兩人決定介入,確保爸媽帳單按時繳交,所有帳戶都沒問題。
麥克凱米在「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網站撰文寫道,父母或年邁的家長究竟到了何時就不宜繼續自行理財,並沒有清楚明確的答案;身兼註冊會計師(CPA)、理財規畫師(CFP)及投資管理分析師(CIMA)的普蘭特莫蘭(Plante Moran)會計事務所合夥人雪莉‧史坦(Cheri Stein)則說,根據為較年長客戶服務的經驗,了解某些跡象可能代表逐漸失去財務掌控能力,在這種狀況下家人則有多種管道能夠提供協助。
1.脫離財務習慣
史坦表示,人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脫離以往的財務習慣。她舉例說,如果某人以往對於投資帳戶總是提出很多問題,如今卻變得興趣缺缺,或者累積大批沒有拆封的帳戶,恐怕就是家人應該介入的時候。
如果長輩有固定合作的財務顧問,兒女可以直接詢問是否注意到父母有值得注意的改變。兒女不要害怕直接對父母開口詢問錢財問題,因為如此一來可能剛好保住父母的退休帳戶沒有遭到詐騙或盲目揮霍。
2.整理稅務資料出現困難
史坦指出,報稅是可能反應潛在心智問題的領域。一名友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就是因為突然搞不懂報稅時如何填寫稅表,進而發現認知困難。如果父母沒辦法找齊報稅資料,兒女可以詢問是否需要幫忙。協助過程中則能進一步知道父母的財務狀況。
3.淪為詐騙受害者
史坦表示,目前非常普遍的一大問題就是金融詐騙。史坦母親在臉書(Facebook)多次遇到詐騙之後,信用卡被史坦父親收走。
任何人都可能成為網路釣魚詐騙(phishing scam)的受害者,但如果帳戶一再被盜用且無法保持良好判斷力,則顯示長輩需要獲得更好的保護,以免受到身分竊盜(identity theft)所害。史坦建議可以讓容易上當受騙的長輩接受訓練,了解為易受害的長者提供培訓,稍微知道網路安全等相關資訊,對長輩非常有益。
像史坦母親一樣的某些案例,家人或許必須限制長輩登入帳戶的權限,以免因為遇到網路詐騙分子而吃虧。
●你應這樣做:過渡期3要點 護長輩尊嚴
接手管理父母財務並不是容易的決定,負責管理帳戶的人必須獲得全體家庭成員信任,絕對不能幫倒忙反遭詐騙。長輩也必須願意接受協助才行。史坦分析,長輩能夠自己處理事情,不必放棄控制權,涉及有關尊嚴的面子問題。她表示,接管父母財務的過渡期間,不妨注意以下要點:
1.盡早開始:
保持警覺父母是否有狀況,不要等到災難發生才行動。
2.找到風險與自主權平衡點:
能夠自行處理可以保持尊嚴,兒女可以設法讓父母保持參與,為開銷畫下界線。史坦曾協助一名記不住捐款的年長客戶設定不至於影響財務穩定的每年慈善捐款額度。
3.不要逃避困難的談話:
史坦從長遠來看,艱難對話可能最有幫助,父母雖然生氣,卻保住錢財,因此仍是值得的,「最糟糕的狀況是,父母錢財通通花光,但也都無法照顧自己」。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