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移民探員半夜闖入她家搜查 烏龍一場卻沒收財物

川普稱企業投資金額近8兆 黃仁勳:感謝川普強力鼓勵

華人移民「衛星寶寶」的隱痛:被送回中國,爸媽不要我了?

聽新聞
test
0:00 /0:00
華人社區常有父母將剛出生的嬰兒送回中國託親人照顧,孩子返美時面對語言障礙與文化衝擊,面臨挑戰。示意圖。(路透)
華人社區常有父母將剛出生的嬰兒送回中國託親人照顧,孩子返美時面對語言障礙與文化衝擊,面臨挑戰。示意圖。(路透)

今年24歲的小舟,目前是加州一所頂尖大學的大二學生。回顧成長歷程,他形容自己走得並不順利,「我感覺自己根本沒有家,像一隻流浪狗」。

許多「衛星寶寶」回到美國後,很難適應當地的學習與生活。示意圖。(美聯社)
許多「衛星寶寶」回到美國後,很難適應當地的學習與生活。示意圖。(美聯社)

小舟出生於美國,但在兩個月大時就被父母送回中國江蘇,由祖父母代為撫養,一直到八年級才回到美國生活與讀書。在中國那段時間,他受到長輩的疼愛,幾乎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祖父母生怕他哭鬧,無條件地順從他的需求。但這樣沒有限制的溺愛,並未為他建立規範和自律,反而讓他在回到美國後,遭遇一場巨大反差。

與父母久別重逢,小舟發現彼此之間像是兩個世界,他形容父母冷淡而嚴厲,經常批評他不懂事,卻沒有人真正教他該怎麼適應這個家,他無法理解父母,也無法融入學校生活。語言不通、文化隔閡,加上親子關係的距離,讓他成績始終不佳,靠打電動遊戲打發時間,情緒低落。

勉強從高中畢業後,他進入社區大學,期間一度因抑鬱症休學一年,幾乎跌入谷底。直到心智逐漸成熟,他才慢慢拉回自己,最終成功申請進入名校就讀,「有時候我會想,爸媽是不是不要我了?從我還不會講話的時候,他們就把我送走了。」

衛星寶寶 移民家庭普遍

在美國,每年都有華裔父母選擇將剛出生的嬰兒送回中國託親人照顧。這些孩子返美時,幾乎不懂英文,聽不懂課堂內容,無法與同齡人交流;再加上與父母多年分離,親子關係疏遠,信任與溝通困難重重,常在學校感到孤立,成績也多半落後,語言障礙與文化衝擊雙重夾擊,使他們在課業與心理層面皆面臨挑戰。

慈濟紐約合心區教育幹事秦惠儀指出,疫情後,慈濟與布碌崙160小學合作的課後輔導班中,最初有超過一半的孩子是「衛星寶寶」(satellite babies),這些孩子多半在入學年齡到來後才返美,但往往難以銜接語言與課業,適應過程艱辛。

紐約親子互助會創始人黃妮可指出,協會自2016年成立以來已有1000多名會員,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是衛星寶寶;這一現象在来自福州的移民中尤其普遍,幾乎身邊的親友都曾在孩子出生後將其送回中國照顧。

親子互助會的創始人伍Iris表示,許多華裔無證移民偷渡來美後,只能蝸居在多人合租的出租屋內,身背巨額債務,無法提供孩子良好的生活環境,「把孩子送回中國,都是無奈之舉」。

沈卉指出,社區對於衛星寶寶的支持資源仍然不足,亞裔常被視為「模範族群」,實際上卻...
沈卉指出,社區對於衛星寶寶的支持資源仍然不足,亞裔常被視為「模範族群」,實際上卻面臨語言、心理與家庭教養的多重困境。(牟蘭╱攝影)

早期分離 釀成負面問題

麻州大學(UMass)醫學院助理教授蘇少冰是首位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經費、專門研究華人社區「衛星寶寶」問題的學者。她希望透過社區數據支持申請更多資源,幫助這些子女健康成長,同時協助不得已將孩子送回國的父母,理解如何正確教養,減少早期分離帶來的負面影響。

蘇少冰表示,在針對24個「衛星寶寶」家庭的訪問中,許多孩子在返美初期出現吃不好、睡不好、拉肚子,甚至大小便失禁等退化現象,受訪家庭普遍提及孩子常有咬人、傷人或無故哭鬧等行為;她補充,部分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情緒暴躁、難以控制,或伴有沉迷電子產品的現象,「沉迷虛擬世界,是因為對現實世界不滿」。

蘇少冰為家長舉辦衛星寶寶講座。(本報檔案照)
蘇少冰為家長舉辦衛星寶寶講座。(本報檔案照)

親子斷裂 傷害難以挽回

黃妮可提到,親子疏離造成的問題十分嚴重,有些家庭最終釀成悲劇,例如布碌崙8大道母親李林溺斃兩歲女兒的案件,也有不少孩子青春期心理問題頻發,出現打架、鬥毆、自殘等行為。

伍Iris認為,許多家長將孩子的教養問題完全歸因於孩子本身,例如當孩子被診斷為多動症,只讓他吃藥,甚至過度責罵,卻從未反思是否與早期的親子分離有關。

蘇少冰指出,早期分離容易造成孩子缺乏與父母的依戀關係。在她的研究中,有經過早期分離的受訪者表示,她們在青少年時期仍需父母陪伴才能入眠。她呼籲家長不要只看表面的行為問題,而應回顧孩子的過去,理解那段缺席的影響,為孩子提供穩定而有安全感的成長環境。

華裔移民初抵美國,生活壓力沉重,把孩子送回故鄉請祖父母撫養也是無奈之舉。示意圖。...
華裔移民初抵美國,生活壓力沉重,把孩子送回故鄉請祖父母撫養也是無奈之舉。示意圖。(本報檔案照)

只要改變 就有修復可能

黃妮可分享了一名協會成員的故事,她指其中一名孩子在幼時被送回中國由親友照顧,步入青春期後被診斷出嚴重抑鬱症,從小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因為父母有了第二胎,她認為爸媽更愛妹妹,「妹妹是媽媽帶大的」。

然而,她的母親個性開朗,願意配合學校與醫療團隊的治療,主動參與家庭輔導與活動,參加社區活動;隨著互動逐漸建立,孩子的情況有了顯著改善,情緒穩定下來,學業也開始進步。

秦惠儀指,除了課業成績,家長也應重視德行與情緒教養。在慈濟的課後班中,透過品格課程與情緒教育,許多經過與父母早期分離的學生,學會了與人相處、表達感受,也逐漸找回對自己的信心。

亞美醫協慈善基金會執行總監沈卉指出,社區對於衛星寶寶的支持資源仍然不足,亞裔常被視為「模範族群」,實際上卻面臨語言、心理與家庭教養的多重困境。她呼籲政府重視移民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雙語服務與文化適應資源,協助他們平穩過渡,「家長的角色無法被替代,唯有增加互動與理解,才能修補那些錯過的陪伴。」

「衛星寶寶」與現實生活脫節,備感孤獨,不免沉迷於虛擬世界。示意圖。(路透)
「衛星寶寶」與現實生活脫節,備感孤獨,不免沉迷於虛擬世界。示意圖。(路透)

親子 移民 慈濟

上一則

私校大觀/公校私校怎麼選 各取所需

下一則

私校大觀/非富家子弟 也能讀私校

➤➤➤世界新聞網全新推出「消費頻道」,提供好吃、好玩、好買的實用消費資訊,以及最新個人退休、理財、保險等省錢妙方,還有增進家居生活品質的最新情報。每天關注「消費頻道」,天天有新鮮事!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