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等待周末美中貿易談判 道指跌逾百點 股指本周收跌

涉「非法入侵」ICE拘留所 紐瓦克市長被捕

公校掠影/藉人文社科 培養軟實力

聽新聞
test
0:00 /0:00
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習,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圖/123RF)
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習,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圖/123RF)

在許多華裔家庭中,選擇大學專業時往往首重實用性與薪資水平;因此,理工科與商科長期被視為升學、就業的「王道」。然而,隨著科技與金融產業人才逐漸飽和,人工智能(AI)逐漸替代會計、軟體工程師等領域的基礎工作,未來的競爭力將不僅止於專業技能,更仰賴跨領域知識、辯證思考的能力與敘事力。

創造性思維 就業王道

人文社會科學作為理解人類社會、文化與歷史的學科,正是培養這些能力的沃土。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而言,越早接觸人文社科,就越能夠更全面地理解世界、建立創造性思維,也更容易在未來發展出獨特的觀點與軟實力。哈佛大學教育學家加德納(Howard Gardner)曾指出,人文教育有助於培養多角度理解問題的能力;而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德維克(Carol Dweck)也提到,讓孩子在成長階段接觸社會議題與歷史學習,有助於訓練思維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儘管思維能力並不如一份數學試卷那樣有清晰的評判標準,但在孩子升學、求職時卻有明確的實操重要性,是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法寶。申請美國大學時,除了成績平均績點(Grade Point Average, GPA)、學術水準測驗考試(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SAT)等成績,最重要的莫過於個人陳述文書(Personal Statement);如無論主修什麼領域,能結合人文素養與個人經歷打動招生官,是進入名校的致勝關鍵。

本科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計算機科學系的張同學分享到,他在大學申請文書中主要寫了自己通過在難民營中當志願者、受到啟發搭建網路平台的經歷;「說實話,能申請藤校的大家成績都差不多,我想只有通過展現我的人文關懷,才能讓招生官看到,我不只是另一個數學好的亞裔小孩」。

名校、企業 漸重視人文

不僅學術界重視人文素養,企業界也開始愈來愈看重具備人文背景的人才。求職平台LinkedIn在2019年的「全球人才趨勢報告」中指出,創造力、講故事的能力與文化敏感度等「軟實力」,已成為招聘決策的關鍵因素。世界經濟論壇(WEF)則在2023年的「未來工作報告」中將「分析思維」、「共情與主動性」列為未來職場最具需求的能力之一。

同樣就讀於哥大經濟系本科的陸同學在畢業後進入一家法資投行任分析師一職,她表示,在工作中,常常需要就一個項目的可行性向法國總部做出報告,而除了羅列數據外,她曾選修的社會學知識也十分受用。「因為他們並不那麼了解美國社會,需要我們通過文化的角度闡述項目背景」,陸同學說,「數據只是一項量化的工具,怎麼講好故事也是非常重要的」。

線上課程 免費學習管道

如今,許多大學都推出了免費線上公開課程,讓家長無需任何成本,就能培養孩子對人文社科的興趣。社會學家塞勒尼(Iván Szelényi)與耶魯大學合作推出的公開課程,就通過25節課細緻講解了近代社會學的理論基礎。此外,耶魯大學的公開課也涵蓋政治科學入門、世界歷史、文學等,適合大小共學oyc.yale.edu/courses。而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均在EdX、Coursera等平台開設了免費線上課程,供青少年探索人文社科。

同時,各名校舉辦的人文社科夏校也為高中生提供了沉浸式學習機會,高含金量夏校更是申學履歷的閃光點。其中,史丹福大學人文夏校(SSHI)涵蓋文學、哲學、歷史和藝術等多個領域,所有課程均由史丹福教授親自授課,學術氛圍濃厚,更有機會獲得教授推薦信。而頗負盛名的耶魯青年全球學者計畫(YYGS)則聚集了全球高中生,共同討論現今社會最緊迫和複雜的問題,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互相啟發,培養孩子的全球視野。

對於喜歡寫作的學生,愛阿華青年作家工作室(IYWS)的創意寫作項目,為高中生提供了與知名文學教授交流的機會,是全美最頂尖的寫作類夏校之一。而普林斯頓大學暑期新聞項目(PSJP)則針對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學費、食宿全免,讓學生能通過新聞報導的實踐經歷,觀察與體悟社會的多樣性。

名校選拔人才不只是考察學生的學術水平,也看重申請人的人文素養。圖為哈佛大學校園。...
名校選拔人才不只是考察學生的學術水平,也看重申請人的人文素養。圖為哈佛大學校園。(美聯社)

耶魯大學 史丹福大學 升學

上一則

公校掠影/不會拼寫閱讀 康州「優秀高中生」竟是文盲?

下一則

私校大觀/公校私校怎麼選 各取所需

➤➤➤世界新聞網全新推出「消費頻道」,提供好吃、好玩、好買的實用消費資訊,以及最新個人退休、理財、保險等省錢妙方,還有增進家居生活品質的最新情報。每天關注「消費頻道」,天天有新鮮事!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