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Met Gala/Jennie整套香奈兒戰服 Lisa下衣失蹤全身LV示愛男友

美眾院通過台北法案修正案 強化反制2758號決議

育才心得/社交媒體低齡化 如何應對?

聽新聞
test
0:00 /0:00
1999年4月20日,科州可倫拜高中兩名12年級男生攜帶半自動武器和爆裂物進入學校餐廳,大開殺戒,奪走13條人命,兩槍手隨後自盡。可倫拜事件是美國最嚴重的校園槍擊案之一。(路透)
1999年4月20日,科州可倫拜高中兩名12年級男生攜帶半自動武器和爆裂物進入學校餐廳,大開殺戒,奪走13條人命,兩槍手隨後自盡。可倫拜事件是美國最嚴重的校園槍擊案之一。(路透)

與許多七年級女生一樣,家住肯塔基州北部的奧德莉‧海恩(Audree Heine)喜歡唱泰勒絲(Taylor Swift)的歌曲,迷戀饒舌歌手埃米納姆(Eminem)。在去年底慶祝13歲的生日聚會上,她戴了一頂亮粉色牛仔帽,驚豔全場。然而,未曾想一周之後她卻自殺身亡。

社群媒體誤導 三觀偏差

據「辛辛那提詢問報」報導,直到女兒走上絕路後,奧德莉的母親潔米‧塞茨(Jaimee Seitz)才得知她屬於一個網路亞文化團體,即所謂的「真實犯罪社區」(True Crime Community,TCC)。該團體崇拜1999年可倫拜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 槍擊事件的兇手,成員之間互相傳播用極端暴力和自殺的方式應對霸凌。

1999年4月20日,科州可倫拜高中兩名12年級男生大開殺戒,奪走13條人命,兩...
1999年4月20日,科州可倫拜高中兩名12年級男生大開殺戒,奪走13條人命,兩槍手隨後自盡。少女奧德莉自殺前參加的「真實犯罪社區」,該團體即崇拜此校園槍案的槍手。(美聯社)

潔米向該報表示,在鎖藏在學校儲物櫃的日記裡,女兒記錄了自己被欺凌的經歷和內心的掙扎。奧德莉自殺當晚,她的TikTok帳戶被封禁,潔米由此懷疑女兒可能曾試圖直播其自殺行為,她極有可能也是在這個平台上找到了「真實犯罪社區」和其他美化自殘、自殺的視頻內容。

遺憾的是,隨著智慧手機和社群媒體的推廣,像奧德莉這樣的案例呈日漸增長趨勢。一方面,智慧手機的普及使得更多青少年兒童可以隨時隨地暢遊網路;另一方面,社群媒體大資料演算法有針對性地向青少年推送包括暴力、色情、毒品等消極內容,導致一些青少年在學業、健康、價值觀和行為方面受到不良影響,甚至走上暴力和自殺道路。

1/3青少年 一直在線上

過去十年間,使用社群媒體已成為幾乎所有青少年的日常。根據丕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最新調查顯示,95%的13至17歲美國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其中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幾乎一直在線上。

調查顯示,盡管許多社群媒體平台規定13歲為最低使用年齡,但近40%的8至12歲兒童已經開始使用這些平台。奧德莉自殺時剛過13歲生日一周,顯然她使用TikTok時還未達到年滿13歲的要求。

在使用偏好方面,YouTube最受歡迎,90%的青少年使用該平台,其中73%每天都會訪問,15%的受訪者表示一直在線上。TikTok緊隨其後,63%的青少年使用該平台,其中57%每天訪問,而16%的使用者一直在線上。此外,61%的青少年使用Instagram,55%使用Snapchat,32%的使用Facebook。

YouTube、TikTok、Snapchat、Facebook都有大量的青少年...
YouTube、TikTok、Snapchat、Facebook都有大量的青少年使用者。(美聯社)

調查也顯示,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在家中擁有或可以使用智慧手機(95%)、桌機或筆記型電腦(88%)、遊戲機(83%)或平板電腦(70%)。

過度使用 青少年變抑鬱

青少年在社群媒體上花費大量時間,可能導致學習時間減少,注意力分散,影響學業成績。更糟的是,研究表明,過度使用社群媒體與青少年抑鬱、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密切相關。

調查顯示,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內容的兒童,患抑鬱、焦慮以及睡眠問題的可能性,是那...
調查顯示,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內容的兒童,患抑鬱、焦慮以及睡眠問題的可能性,是那些從不或很少發布內容的兒童的兩倍。(美聯社)

最近一項由南佛羅里達大學的專家進行的調查顯示,經常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內容的兒童,患抑鬱、焦慮以及睡眠問題的可能性,是那些從不或很少發布內容的兒童的兩倍。

另外,接受調查的11至13歲兒童中,六成學生表示在網上經歷過某種形式的欺凌,導致抑鬱、情緒壓力增加。

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此前的一項研究顯示,12至15歲青少年每天上網時間超過三個小時會導致他們更常將問題放在心底,從而更難應對抑鬱和焦慮。

為什麼使用社群媒體容易導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聯邦衛生機構在一份報告中總結了社群媒體負面影響的多種形式:

消極的社會比較:青少年不自覺地比較社群媒體上發布內容獲得點贊、流覽量和關注者的數量,容易對自己產生消極評價。

脫離健康的活動:社群媒體會分散青少年的精力,導致他們愈來愈少參與社交、鍛鍊和其他有利於心理健康的活動。

干擾睡眠:睡前使用社群媒體會干擾睡眠,而睡眠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大的壓力:社群媒體讓青少年接觸到各種令人恐懼和困惑的新聞、故事和其他令人難以承受的內容。

接觸危險內容:有時,青少年可能接觸到宣揚自殘或其他危險活動的內容,包括不健康或不適當的色情內容。

網路騷擾和網路欺凌:青少年在社群媒體上更可能受到熟人或陌生人的威脅、欺凌。

內容管理 遭質疑不當

毫無疑問,要降低社群媒體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最關鍵的一環是儘量避免或少用這些平台。但類似海恩自殺這樣的案例愈來愈多,也不禁令人對社群媒體運營商的使用者和內容管理也產生質疑和批評。

Meta執行長查克柏格(右,背對鏡頭者)2024年1月31日在參院司法委員會就兒...
Meta執行長查克柏格(右,背對鏡頭者)2024年1月31日在參院司法委員會就兒童網路性受害問題舉行的聽證會上向舉著受害死亡者照片的父母道歉。(路透)
Facebook前員工阿圖羅·貝哈爾2024年1月31日在華盛頓國會山舉行的「保...
Facebook前員工阿圖羅·貝哈爾2024年1月31日在華盛頓國會山舉行的「保護兒童網路安全」集會上發表講話。(美聯社)

奧德莉的媽媽潔米即對TikTok上有關「真實犯罪社區」的內容感到震驚,她說:「這不正常。為什麼這一切都被允許?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為什麼這會在TikTok上播出?」

女兒悲劇發生後,潔米花了幾個小時在TikTok上舉報違反社區標準的TCC相關視頻和帳戶,但效果甚微,每天都有更多這樣的視頻出現。

人權組織Amnesty Tech的研究員麗莎‧迪特默(Lisa Dittmer)告訴「辛辛那提詢問報」,她與他人合作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TikTok的演算法會優先考慮和推送年輕人心理健康問題的視頻。

「在我們對TikTok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在20分鐘內,50%的內容都是關於抑鬱、悲傷、痛苦和自殺的。」麗莎說。她補充說,其中一些視頻明確鼓勵自殘並討論自殺的方法。

負面傳播 加劇自殺危機

幾個月前,「紐約客」發表了一篇深度報導,文章標題為「社群媒體是否加劇了青少年自殺危機?」,可謂怵目驚心。報導稱,2007年至2021年間,10至24歲美國人的自殺率上升了62%。疾病控制中心發現,2021年,三分之一的少女考慮自殺,而十年前這一比率約為五分之一。同時,青少年的抑鬱症發病率也急劇上升,53% 的美國人認為社群媒體是罪魁禍首。

TikTok透過演算法推送的視頻,被指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美聯社)
TikTok透過演算法推送的視頻,被指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美聯社)

該篇報導的其中一個故事的主角安娜,是一個大家庭中的老么,兩歲時被從俄羅斯一家孤兒院領養來美。在她即將升入高中時,她隨父母從明尼蘇達州搬到了科羅拉多州。

安娜從13歲時開始擁有智慧手機,但父母對她使用手機有所管制,雖然她時常為此生氣發怒。九年級她似乎過得很開心,學業成績提高了,也結交了一些新朋友;但她慢慢地變得有些孤立,不參加團隊運動,也不和同學們交往。

青少年焦慮、沮喪甚至自殺率激增,家長開始反思是否與社群媒體的影響有關。示意圖。(...
青少年焦慮、沮喪甚至自殺率激增,家長開始反思是否與社群媒體的影響有關。示意圖。(圖/123RF)

尋求認可 反被焦慮吞噬

母親洛黎說,社群媒體成為女兒尋求認可的地方,她會發布一些東西,然後不斷刷新看有多少人點讚。洛黎試圖讓她的兒媳們關注安娜的Instagram,但安娜似乎意識到了這一點,而另開設了四個私密帳戶。而且,盡管洛黎禁止安娜使用TikTok,但她學會了如何將其隱藏在其他圖示後面不被發現。

新冠疫情爆發後,安娜的父母決定放寬對她使用手機的管制。很快,她就整晚都泡在社群媒體上,睡不著覺。母親很是擔憂,於是偷看了她的日記,結果發現「她正被焦慮和抑鬱吞噬」。安娜在日記中寫道:「除非我『看起來像個樣子』,否則沒人會愛我。我看其他女孩的個人資料,這讓我感覺更糟。沒有人會愛像我這樣醜陋和破碎的人。」

在父母去德州看望其他家人的一天,安娜決定留在家裡準備學校的舞台劇表演。然而,父母卻接到一個令他們傷心欲絕的電話:安娜開槍自殺了。

剛開始,洛黎充滿自責,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但之後她開始深入研究安娜的社群媒體帳戶。「我以為會看到有趣的貓視頻,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些視頻充斥著有關自殺、自殘和飲食失調的內容。」

洛黎很快了解到,一些家長在控告科技公司,並遊說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加強對社群媒體的監管。最終,她決定也這麼做。「只有通過訴訟才能揭開真相」她解釋道,「我希望這些公司能夠承擔責任。我不在乎錢一一我想要的是變革。」

無法可管 逃避社會責任

「紐約客」報導稱,目前,針對社群媒體平台的法律訴訟超過數百起,而家庭並不是唯一的原告。去年,西雅圖公立學校學區起訴多家社群媒體公司,指控其傷害了學生並給學區資源造成了壓力。41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總檢察長起訴Facebook和Instagram母公司Meta,指控其助長社群媒體成癮,傷害了兒童。

伊利諾州少女Shreya Nallamothu正在看她的手機,她透過查看社群媒體...
伊利諾州少女Shreya Nallamothu正在看她的手機,她透過查看社群媒體貼文表示,沒有任何立法來保護兒童網路安全。(美聯社)

對於奧德莉的母親潔米來說,她也希望通過分享女兒的故事,能夠引起執法機構和社會各界對社群媒體危害性的關注,促使社群媒體公司承擔更多責任。

參院司法委員會2024年底就網路兒童性受害問題舉行聽證會,來自芝加哥的羅斯·布朗...
參院司法委員會2024年底就網路兒童性受害問題舉行聽證會,來自芝加哥的羅斯·布朗斯坦手持兒子的照片,提起兒子在Snapchat上遭同學霸凌自殺時,忍不住落淚。(路透)

「紐約客」報導稱,在大多數行業中,公司要為其對用戶造成的傷害負責,並受到監管安全要求的約束。但社群媒體公司受到1996年「通信規範法」第230條的保護,免除或限制它們對協力廠商使用者創建的線上內容的責任。如果沒有這項規定,允許讀者發表評論的網站可能會因不真實或辱駡性言論而承擔責任。雖然第230條允許公司刪除「淫穢、猥褻、淫蕩、骯髒、過度暴力、騷擾或其他令人反感的」材料,但它並沒有要求他們這樣做。

按照第230條的規定,人們可以控告作者或出版商誹謗,但通常不能控告書店,但問題的焦點是社群媒體屬於出版商還是書店?雖然現代社群媒體公司在向使用者推薦內容時,可以說既是書店,又是出版商,但目前還沒有一家法院質疑第230條的基本原則是否完全適用於現代社群媒體,包括最高法院。

相比之下,在歐盟,一項名為「數位服務法」的新法律於去年夏天生效。新法律要求擁有數位業務的公司對發布到網站和社群媒體上的內容承擔更多責任,禁止這些公司基於流覽紀錄或個人資料向兒童投放廣告。它還要求社群媒體公司提高未成年人的隱私和安全,並降低兒童的安全風險。

多州推動 禁帶手機進校

回到社群媒體問題的根源,降低其對青少年危害的一個途徑是減少使用時間。有鑑於此,多州政府正在推動立法,禁止和限制學生帶手機進校。

降低社群媒體青少年的危害,已有九個州禁止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多州也將跟進。(美聯...
降低社群媒體青少年的危害,已有九個州禁止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多州也將跟進。(美聯社)
為避免青少年學生因手機產生心理及負面影響,紐約州可望全面實施禁止學生在校園使用手...
為避免青少年學生因手機產生心理及負面影響,紐約州可望全面實施禁止學生在校園使用手機。(美聯社)

據美聯社報導,最新加入立法行動的是喬治亞州,該州參議會3月通過一項禁止幼稚園到八年級學生在學校期間使用手機或其他個人電子設備的法案,正在等待州長簽署。目前,已有九個州禁止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包括阿肯色州、加州、佛州、印第安納州、路易斯安納州、明尼蘇達州、俄亥俄州、南卡羅來納州和維吉尼亞州。這個數字可能很快會增加。

今年,在新墨西哥州、田納西州和猶他州通過了類似法案,其他州也在快速推進相關措施。

當然,根據研究,擁有智慧手機本身並不總是壞事。相反,它可能是一種促進幸福感的工具。南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即顯示,擁有智慧手機的11歲至13歲的孩子在幸福感指標上得分更高,出現抑鬱或焦慮的可能性較低。此外,他們與現實生活中的人互動更多,相較於沒有手機的孩子,他們的整體感覺更好。

現代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限制青少年使用手機和社群媒體可能也會對他們造成傷害。要做到趨利避害,政府、學校、科技公司、家長以及青少年群體都需要承擔起更大的責任。有一個比較有趣的類比,社群媒體猶如開車,首先車輛本身需要通過安全檢測,但新手司機必須學習和熟悉汽車操作、交通規則,才能上路,才能安全抵達更遠更廣的地方。

Facebook和Instagram母公司Meta遭指控助長社群媒體成癮,傷害了...
Facebook和Instagram母公司Meta遭指控助長社群媒體成癮,傷害了兒童,Meta執行長查克柏格出席參院司法委員會聽證。(路透)

社群媒體 TikTok 心理健康

上一則

私校大觀/非富家子弟 也能讀私校

下一則

私校大觀/為前途選私校?看看總統、企業家上什麼學校

➤➤➤想要快速掌握最新時事?世界新聞網免費電郵報(eNews),為您精選世界大事、熱門議題、生活趣聞,透過電子郵件送到您面前,讓您精準掌握天下事...即刻訂閱>>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