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華人房東:苦等半年升級電表 租客空調不跳閘

拜登辯論後5日首場電視訪問 白宮發言人:沒有腳本

解讀時代雜誌專訪 拜登重回「戰略模糊」

「時代」雜誌日前刊出對拜登總統的專訪,內容涵蓋內政與國際多項議題。他在台灣安全議題上的態度,和2021年就任後的幾次公開談話相比,明顯保留;過去三年被認為將美國對台政策導向「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的拜登,這次藉由派不派兵到台灣的話題,重回美國與台灣斷交45年來,一直維持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基本立場。

「時代」刊出專訪內容觸及台海安全,拜登主動提及他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關係算坦誠,但習很關切美國在印太地區的作為。拜登也明白告訴習,美國的作為,就是不要讓中國改變現狀。

「時代」因此也問拜登,過去幾次提到會動用美國部隊防衛台灣,是否意謂部隊登上台灣(boots on the ground)?

迥異於過去幾次針對台灣議題發言的直接和肯定,拜登這次明顯保留說:「要看情況。」還提到他向習近平表明,會遵循過去歷任總統的政策,「美國不尋求台灣獨立,如果中國試圖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美國也不會不防衛台灣。」

類似的問題,拜登最早在2021年10月在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舉行的巴爾的摩市民大會,以及2022年訪問日本時,都毫不思索給了會防衛台灣的肯定答案。

但拜登在「時代」專訪此處的「不會不防衛台灣」,就顯得保守,接著他說美國「會持續提供軍資(capacity),也會和區域內的盟邦協商。」更少了先前由美國一夫當關的氣魄。

「時代」接著問拜登,一旦台灣遭侵略,美國是否沒有排除派兵到台灣的可能性?

「沒有排除使用美國軍事力量(US military force)的可能性。」拜登說,「但和派遣(deploy)陸軍、空軍與海軍等方式,有明顯的區別(distinction)。」

拜登對這個問題的回應非常技巧,畢竟呈現「動用軍事力量」的形式很多元,單純「出錢出力」,例如提供包括武器在內的軍事物資,協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是一種;直接派兵參與越戰或伊拉克戰爭,又是另一種。

因此,一旦兩岸衝突惡化,甚至導致台海發生戰爭,美國到底會不會派兵參戰?拜登在此並沒有明確答案。如拜登所言,動用美國的「軍事力量」支援是一回事,但「派不派兵」又是另一回事,兩者之間有「明顯區別」。

「時代」記者進一步再用「是否會從菲律賓或日本的基地攻擊…」詢問時,拜登顯然有備而來,表明不想再多談,因為「如果我告訴你了,你接著就有理由來批評我。」

拜登此時的反應,和一個月前「時代」訪問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如出一轍。川普當時提到,他多次被問到這類問題時,總是拒絕回答,因為他不想自掀底牌,損失他的談判籌碼。「中國很清楚我的答案。」川普說,「但他們也要知道,像(打台灣)那種事,並不容易做到。」

不過,與其說拜登對台灣的態度與政策因此改變了什麼,不如說他調整了什麼。從他進一步闡述,「動用軍事力量防衛台灣」與「派不派兵到台灣」,是「有明顯區別的」,可以看到較清楚的圖像。

質言之,拜登對台灣不再如過去幾次談話般「戰略清晰」,反而重回美國長期以來,在處理兩岸議題「戰略模糊」的核心理念。

一言以蔽之,「戰略模糊」就是「不說破」,例如在台灣關係法中,美國從未「承諾」保障台灣安全,但也表明「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及穩定,與美國利益攸關,任何破壞和平的手段,美國也「嚴重關切」。

因為戰略模糊,美國政府自1979年來,總有辦法依照自己的標準,在台灣和中國兩方衝突時,尋求最大的互補空間,降低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不過,戰略模糊也有盲點,就是「說不清楚」,讓兩岸任何一方錯誤解讀美國要傳達的訊息。例如台灣可能把美國的支持,當成可以遂行己意或黨意的空白支票,最終引起兩岸衝突,逼使美國不得不介入或捲入衝突。已故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就曾說過,戰略模糊若讓兩岸誤解了美國的立場,「可能導致災難。」 事實上,過去30年已有多例可證。

因此,如何在「不說破」與「說不清楚」間,謹慎與巧妙拿捏,維護美國在兩岸局勢變化中的最大利益,是「戰略模糊」對美國總統最大的挑戰。

拜登過去三年對台灣「戰略清晰」的發言,事後總得由國安會或國務院,重申美國政策沒變。在這次「時代」訪問事後的平靜無波中,我們看到了一位仍然警惕中國競爭,也重申支持台灣安全,回到「戰略模糊」正軌的總統。

拜登 川普 習近平

上一則

畫中有話/莫大軍

下一則

輝達力保漲勢 部署屠龍刀倚天劍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