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支票帳戶不要多於3000元 銀行櫃員告訴你為什麼

民主黨對拜登辯論表現大為惶恐 該怎辦卻無共識

台、日、美測得花蓮大地震規模大不同 台氣象署曝原因

台灣發生有感規模7.2有感地震,但日本氣象廳偵測規模卻顯示為規模7.5。(取材自日本氣象廳)
台灣發生有感規模7.2有感地震,但日本氣象廳偵測規模卻顯示為規模7.5。(取材自日本氣象廳)

今天上午7時58分左右台灣發生有感規模7.2有感地震,全台明顯搖晃,但日本氣象廳偵測規模卻顯示為規模7.5、美國地質調查局測得規模則為7.4。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說明,主因地震使用的規模單位不同,台灣是以「芮氏規模」計算,日本、美國則是以「震矩規模」來看,另外,各國接收到的波向也不同,因此暫時不會調整。

吳健富指出,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現在還是用規模7.2定義,因為台灣是以「芮氏規模」來看,日本、美國則是以「震矩規模」來看,且台灣比較靠近地震,接收到的波向,與分布在全球後接收到的波向已有不同,甚至有一些波已經被地層吸收,所呈現的規模就會不一樣。

吳健富表示,簡單來說,台灣測得規模與其他國家不同,主要是因為看到波向不同、地震規模的單位也不同,在不同方法計算上,呈現的結果就會不同。至於後續是否再調整規模?他表示,暫時不會再把這起地震拿出來重新定位規模或深度,目前先集中人力在處理後續即時發生的餘震。

地震測報中心說明,地震規模會因不同的觀測及計算方式而有不同的名稱和數值,在地震報告中所指的地震規模是用來描述地震大小的尺度。我國使用芮氏地震規模(Richter magnitude scale),也稱為近震規模(local magnitude,ML),是在1935年為了研究美國加州地區發生的地震而制定。

地震測報中心指出,到了21世紀初,地震學者採用更能直接反應地震破裂過程物理特性(如地層錯動的大小和地震的能量等)的表示方法即地震矩規模 (Moment magnitude scale,MW)來描述地震大小。地震矩規模的優點在於不會發生飽和現象,也就是不會有大於某規模的所有地震數值都相同的情況。

地震測報中心指出表示,地震矩規模現已經取代芮氏地震規模,成為全球地震學家估算大規模地震時最常用的尺度。像是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USGS)監測全球地震活動,對於規模大於3.5的地震幾乎都已使用地震矩規模來描述地震大小。

地震測報中心指出,對同一個地震而言,芮氏地震規模與地震矩規模的計算各有理論根據與適用範圍,雖然所得的規模數值不盡相同,但是回推到地震本身所釋放能量的大小是相似的,就像1.78公尺和178公分,雖然數值不同但都是描述身高的尺度。

地震 日本 加州

上一則

花蓮大地震/搖到快哭了國家級警報還沒響 預報失靈到底是要示警什麼?

下一則

網路愛情甜言蜜語 6旬老翁險被騙、淪人頭帳戶共犯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