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金曲獎談天安門惹議 巴奈新書談「巴奈回家」心路歷程

裴洛西:現在換帥會大亂 拜登應帶球衝過終點線

吃得少就能控糖?遵循營養指標 破除糖友4迷思

控制血糖,吃得少不如吃得對。(圖/123RF)
控制血糖,吃得少不如吃得對。(圖/123RF)

一對罹患糖尿病的母子從事勞力工作,為控制糖尿病,長期服用具有保護心、腎功能的排糖藥物,因此類藥品是藉由泌尿道排出糖分,可能有頻尿的狀況,母子因此引起老闆質疑而丟了工作。後來兒子轉職外送員,長期在戶外工作,因天氣炎熱狂喝手搖飲,再次回診時糖化血色素竟增加4%,所幸醫師了解原因後,重新調整治療方式,避免血糖危機爆發。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社會大眾對糖尿病的誤解,將導致病患延遲就醫,或血糖控制不佳,故須加強衛教宣導,也鼓勵民眾定期健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糖尿病常見4大迷思

●糖尿病永遠不會好?

A:早年糖尿病發現時多已晚期,但現今治療方式多元,即使無法痊癒,仍能有效控制血糖。

●一旦用藥,就需吃一輩子?

A:先透過藥物控制血糖,並調整飲食習慣、生活型態後,若糖友不用藥依舊保持良好習慣,病情穩定,就不需再用藥。

●吃得少就能控制血糖?

A:不一定,當身體沒有充足的醣類作為能量來源,肝臟會分解肝醣產生葡萄糖,而葡萄糖又無法進入細胞被適當利用,就會累積導致血糖上升,因此吃得少不如吃得對,像是改攝取低GI(低升糖指數)食物,或是多吃纖維素,不僅促進排便,也增加食物停留在胃部的時間,延後小腸吸收,以控制血糖。

●糖友吃藥會傷腎?

A:醫師會選擇最適合糖友病況的藥物,且將近一半的洗腎人口是糖尿病控制不好演變而來,因此糖友反而需要用藥預防腎病變。

此外,糖友進食時多以為只需注意糖分,但歐弘毅提醒,總熱量、碳水化合物、脂肪、鈉等四項營養指標更重要,尤其總熱量一天不超過2000至2500大卡,避免肥胖讓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並增加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風險,「以一天三餐來算,一餐不能超過700大卡,但一杯珍珠奶茶即使無糖,也有500大卡,十分驚人。」而鈉會引起血壓升高,讓糖友合併高血壓,同樣也須注意攝取量。

先天基因以及相近的後天生活環境、飲食習慣,會提升糖友家人的罹病機率,但若特別分開健康人、糖友的餐點,可能讓糖友感到「餐桌上的不平等」,所以歐弘毅建議,糖友看診時,家裡負責煮飯的人能一起陪同,設計適合大家的菜單,不僅讓糖友控制病情,也讓健康人達到預防糖尿病之效。

除了控制飲食,歐弘毅建議45歲以上未滿65歲者可每三年健檢1次,65歲以上或其他特定條件者則能每年健檢一次,「有家族史或妊娠糖尿病者更需及早、提高頻率健檢,否則越年輕的糖友,併發症越多。」未符上述資格的民眾若擔心罹病,可定期量測腰圍是否在標準值內,或每一、兩年健檢一次,抑或到附近診所檢查血糖。

併發症 中華民國 高血壓

上一則

以為是白內障…婦人患三高多年視力轉差 竟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下一則

酒駕「過一晚」還測得到? 專家揭關鍵因素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