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燉式淘寶
在美國業餘淘寶十餘載,對我而言最過癮的一種淘法,要數雜燴型的收購,一般發生在賣主搬遷前的車庫買賣、屋主去世而繼承者急於將房子空出來的家產拍賣會,或者是非常大型的陳貨清倉、或以收集捐贈轉售籌款為主的慈善拍賣會上。買賣的方式往往極其澎湃,譬如把大小物件裝滿一個箱子或紙袋,而以每箱或每袋一個定價來計算;也有以秤重量的方式來甩賣,最常見用於衣服、布料、書籍或工具。
收購這類陳貨,不光靠眼明手快,還需要一點手氣。心態尤其重要,越是遇到價格不貴的情況,越忌諱過分見獵心喜,最後亂買一氣,扛回家整理之後發現,有一半以上無用或根本沒必要買,別人眼中的垃圾變成了自己的垃圾。
我一直以一種附帶學習的心態在收購。物件帶有故事以及可考價值的時候,是我認為最有意義的「相遇」。每個人收藏的心態和目的不同,我自己著重於透過收藏來認識美國的歷史與文化,以及研究該物在整個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這類常識具有相當的活性與變化,往往非書本中可以取得。
所以,不以奔著增值或轉賣盈利為首要原則下,無論是選擇或接受都變得非常靈活。我經常感覺是物件主動找上了我。
要研究的東西其實很多,我通常一邊「繳學費」一邊學。有別於學院式的學習和研究,從一件物品延伸出的見識,讓我心甘情願地去查資料並做大量的閱讀以及考證,並去向專家和骨董商人討教,更讓我結識了不少藏家與能人。最後我把心得整理成文字發表分享,整個過程讓我十分沉迷。
已研究到告一段落的物件,感覺成了生活空間的負擔時,我就毅然轉讓或者捐贈。並常驚喜地發現,我的果決割愛,有時正成全了有特殊收藏需要的買主們。有人聊慰鄉愁,有人純屬紀念,有人則是對某個時代的緬懷或對某位親人的念想。物品留在他們手裡的價值,遠比擱在我家架子上堆積灰塵來得更有意義。定期的「斷捨離」,更給了我資金與空間迎接嶄新的收藏及學習。
而別人的「斷捨離」也常成就了我精彩而豐富的收藏之旅。別人的眼花不察,則成了我的走運,且越是不經意往往驚喜越大。我曾經花一美元從一包雜物堆裡撿出一對價值百元的純銀方糖夾子;曾花二毛五分錢買到三個看著像塑膠其實是膠木的骨董手環,市價約一百美元;曾花十塊錢從一包亂七八糟的珠寶配件中掏出一個被誤認為已經壞掉的陳年瑞士仿金項鍊錶,此前竟沒人發現,將它上緊發條之後就能走上一天半,只要記得在二十四小時內上一次發條就能保持它天天準確報時,是一件具備了服務功能的美麗骨董,卻被不識貨的賣主定義作「廢品」甩賣。
不由得相信,「隨緣的心」與「伯樂眼光」果然是可以培養和練就的。(寄自加州)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