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Axios:拜登退與不退?可能取決妻、妹、摯友

3種「換登」劇本曝光 民主黨0備案恐陷混戰 上次陣前換將已逾70年

陰陽——生之哲學(下)

圖∕123RF
圖∕123RF

中國人的命運觀

談中國人的命運觀,可以從民間廣泛流行的「五術」談起。

「五術」是山、醫、命、卜、相。除醫外,其他四者都直接關聯於「改運」,基本都屬方士之學,也常被溯源於《易經》。人們因對未來不確定而求諸於此,以為透過陰陽五行的去與補,就可改運。

這類道術林林總總,基本是你有所求,我就有所應。以「相」而言,面相、手相外,也摸骨相,連刻印的印相、命人名或店鋪名的「名相」都講究。論「命」則有「紫微斗數」、「子平八字推命術」、「星平會海」等。

這些都在推斷人的命運,也都以術數強調因果的關聯,它舉天人感應,很實務性地作用於人間——儘管不信的人看來,這裡充滿著神祕主義的色彩。

風水

以陰陽五行的消長來改變命運,不只用於個人運勢,還用於家族,甚且家族的「風水」就直接決定著個人命運。

以為改變風水即可改變命運,幾乎只在中國或它影響下的文化才這般強調。談風水,氣的流動是重點,「氣」指的是地理的內在之氣,看風水,又稱看「地理」,看的不是表象的地形起伏,是地氣內在的流動,所以講「脈」,你能生為帝王,是因祖居風水在「龍脈」,脈被截斷,運勢也就去了。

卜、相、命、風水之學看來難登大雅之堂,卻是上至公侯將相、下迄販夫走卒都關心的事,司馬光反對陰陽堪輿,但為先人營葬,迫於輿論仍得請堪輿師,朱熹則直接相信此道。中國的祖靈、天道乃至於泛靈信仰,總將現前的生命與山川大地、宇宙大化合在一起,而陰陽五行,就以「氣脈」將兩者密切相連。

中醫的身體觀

運勢外,氣脈也直接影響身體,由此而有了中國的身體觀,它包含中醫與道家修真,它們將人體視為小宇宙,以陰陽五行之生剋解釋人體,養生治病都不離此。經典醫書如《黃帝內經》、《難經》等固都在此鋪衍,名醫能神而化之更就因通透此理。

相對於西醫之作對照式的控制實驗,以數據歸納出身心的運行法則,中醫則將生命的能量、物質的屬性、運行的方式置諸陰陽五行,在其中作分合排比的推演。千百年來中國人就靠著中醫治病,面對疾病、戰亂,乃至於瘟疫,印證出它一定的有效性。

方法學上有「運作論」之說,意謂理論系統能內在自圓,最終又能得到外在印證,就說明這系統是有效的,其中的概念運作並不須在現象世界裡有其一對一的實物對應。就這樣,中醫所講的氣脈是不是能被證明像身體的其他器官般有其「具象」的物質存在,其實並不如某些人想像得那麼重要,更何況,「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許多人的確都感受到了氣脈的存在。

丹道修真:氣脈的修證

談氣脈,更得談及中國的修仙。修仙是不待死後,就將生命轉至另一層次。這轉化如蛹之化蝶般,「羽化成仙」,生命成為另一種更高樣態的存在

修仙,主要是透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來完成,最終「煉虛合道」,而「與日月同光,與天地同壽」。

修真成仙的法門,基本分為外丹與內丹。

外丹,是指服仙丹即可轉化身心,位列仙班。這很物理性的觀點與作為,間接促成了中國科學,尤其化學、冶金的發展,早期仙道較偏於此。

內丹,則是透過臟腑與氣脈中五行的相生相剋,讓陰陽在自體中冶煉,最終轉化成另一層次的生命,唐之後它較外丹興盛,成為主流。

內丹修行體系龐雜,由於涉及更高的生命層次,派別間並不好判準。但求仙是中國自來的夢,古時以巫通於天人,到仙則與天合一,它是將生命這小宇宙修成與大宇宙一般能量的「實證」作為。

正因建基在陰陽五行的氣脈身體觀上,中國的修仙帶有濃厚物質轉化,也就是質能轉換的味道,談的,不是離於此岸的寂滅涅槃,也非抽繹現實的抽象世界,是活生生從人到仙、出入於大化的「真人」,直扣的是這文化體對生命「活生生」的超越指向,映現的,仍是活脫脫的「生之哲學」。

修仙,讓天人有最實然的連接。如果說《易》是對現象的陰陽變化總結,「仙」就是體得這陰陽變化的終極實證。

為人處世與機運

命理、中醫、修真是陰陽觀念接於諸事之顯性或高明處,而其實,在行為價值上,它更無所不在。

就此,老子從「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立言,將之作了最徹底的體現。「聖賢不死,大盜不止」、「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弱之勝強,柔之勝剛」,這類「正言若反」的陳述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為人處世,成為生命在面對進退、全其身心時的實然圭臬,如《菜根譚》就多此言:

恩裡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頭;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

「生」之文明

總之,「家國天下」固是中國社會結構之本,但在這結構上讓氣血流動的卻是以陰陽為本的「生之哲學」;它滲透於中國文明之諸相,映照的是中國生活中最實然的部分。談中國,聚焦於倫理,只及於骨架,說陰陽,才真觸及血肉。中國人儘管將儒家置於檯面,真生活卻就滲透著道家觀點;文人固在老莊哲思中尋得悠遊空間,從統治階層到黎民百姓,更就以陰陽生剋作為現前立身乃至於面對不可知未來的參照。以此,生命乃能不僵於一處,有其生機。這是在「應然」的儒家架構外,更活生生的中國。

當然,事事若講生機、講變化,也仍有其流弊。只求借勢而用的帝王之術,其弊乃不僅是江湖之流的詐術而已。所以說,中國文化其高者固常在此,其低者也常因於此。

但無論如何,談陰陽,就是體認到萬象間那生生不息的流動,《易經》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雖多災難,既以此「生生」為鵠的,最終,也就成就了幅員廣大、族裔繁盛的「生之文明」。(下)

上一則

紫色的美麗與哀愁

下一則

台灣職棒啦啦隊女孩 高曼容摘世界選美后冠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