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裴洛西:現在換帥會大亂 拜登應帶球衝過終點線

蘇州女為保護日籍人士被刺不治 家屬聲明婉拒捐款

淘米水故事

每做一頓飯,先量米下鍋,然後打開水龍頭,淘米(廣州人稱「洗米」),一般淘洗三次,然後將淘米的水直接倒進入下水道,這也許是當今人們做飯的標準做法吧。

這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一個細節,相信現在不會有人在意,更不會有人專事談及。而我最近煮飯,將「洗米水」倒進下水道,總會想起當年是如何將淘米水「珍貴」地裝進儲水器皿的細節。因為在當時,將每天的淘米水及每頓飯的爛菜葉、菜渣、骨頭集中起來 ,可以換取不多的粗糧水果。

大概五、六○年代,我住在廣州城當時的邊沿、現在稱為城鄉結合部的一座小山丘,那裡的居民大多是中共建政初,由粵西到廣州謀生的鄉下人。住所都是臨時搭建的簡易房,上世紀五○年代初興建,後成為有幾十戶人家的聚居地,而山丘聚居地旁的平疇,就是村民的農地。

在食物短缺、飢餓的年代,人們對任何可以直接間接利用於食物鏈的資源的敏感珍惜程度,令人難以置信。上世紀五○年代末、六○年代初,我曾親身經歷食物短缺、餓腸咕咕的日子。

那時我剛剛懂事,知道這些淘米水及廚餘可以作為農民煮「豬潲」餵養家豬的材料。事實是,當年的副食尤其肉類稀缺,辛勤的農民除了種地,一般都會在家養一頭豬,以便到春節前宰殺,供全家過年及製成臘肉,全年節假日或偶然招待親友用。而家庭養一頭豬,每天需要大量的飼料,他們想到了我們這些城市底層新移民,向我們提出,按時上門收集淘米水及廚餘,加點野菜煮成「豬潲」作為解決日常豬食。

我們的父輩剛剛從農村出來,與當地居民一拍即合,開始將淘米水及廚餘集中起來。每一兩天黃昏,就有一個農民模樣的人,挑著一對大木桶,挨家挨戶收取各家的淘米水及廚餘。在收集每家的淘米水廚餘時,挑擔人會將住戶提供的淘米水浮於上面的清水倒掉,只取洗米的沉澱物。其實沉澱物就是由穀物脫殼絞成米時,沾在大米上的僅有的大米粉末。

村民也不會虧待我們,承諾每年秋天收成時給我們一些「回報」。我記得很清楚,每年的中秋佳節前,負責收集我們淘米水的農民,就會挑著滿滿兩筲箕的芋頭、番薯、沙田柚等,逐家逐戶派送。小時候看到這些少見新鮮的農產品,都會特別興奮。到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的晚上,母親就會將村民送來的節日禮品,煲熟或直接擺上賞月的餐檯上。每到這一晚,我會特別開心,除了點著燈籠在村落的小巷中穿梭,就是品嘗這些「無償」所得。

現在,由於科技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糧食、肉類實現了工業化生產,除了一些特別落後未開化的地區,正常社會的人們基本無需為糧食和肉類的稀缺擔憂了。但是,由於世界發展的不均,地球上還有人因各種原因,仍然處於飢荒之中。這時回憶過去,希望人們物盡其用,節約資源,為實現綠色循環,保護我們只有一個賴以生存的地球,也許是有意義的。

中共 移民

上一則

朱宗慶打擊樂團巴黎演出滿座 征服夏沃音樂廳

下一則

憶士林官邸眷村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