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民主黨全力阻止曼欽在新聞節目上反對拜登

鮑爾再釋通膨利多 史指站上5500點 與那指同創新高

聖彼得堡的悲愴

由於上世紀九○年代訪問莫斯科及海參威的慘痛經驗,我對俄國產生了畏懼的心理。這個印象維持到二○○六年的夏天,全家人到俄羅斯旅遊,看到具有西方色彩的「聖彼得堡」,才有了大幅度的改變。

顧名思義,聖彼得堡是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所建的城市。彼得大帝是推動俄國西化的舵手,為了體驗西歐的制度,親自到英國及荷蘭的造船廠做工;為了讓俄國成為海權大國,不惜動用武力與瑞典交戰,占領波羅的海沿岸的土地;為了表示西化的決心,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可以這麼說:沒有彼得大帝的經營,就沒有後來俄羅斯的興旺。

建在波羅的海岸邊、遙望芬蘭的「彼得夏宮」(Peterhof Palace),是彼得大帝生活起居兼辦公的地方,裡面花園水池曡錯,噴泉塑像雜陳(見圖,作者提供)。從皇宮正面可以鳥瞰多個黃金塑像在白色噴泉中站立,噴泉從高到低奔放,塑像像是隨著噴泉節奏翩翩起舞。人稱彼得夏宮為「俄羅斯的凡爾賽宮」,我則認為彼得夏宮富麗堂皇的花園,比法國的凡爾賽宮有過之而無不及。

彼得大帝引進了西方的技術及武器,以夏宮為皇宮。下幾位沙皇中,凱薩琳女王大力引進西方的藝術及禮節,將原有的「冬宮」添加了不少藝術品,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隱者博物館」(The Hermitage)。

隱者博物館的收藏,可與法國巴黎的「羅浮宮」相媲美。舘内充斥著無數的大理石雕刻、燈飾、家具、壁畫,其中以繪畫收藏最有名,有達文西的「拈花聖母」、梵谷的「農舍」和「紫丁香花叢」、林布蘭特的「浪子回頭」、高更的「手捧水果的女人」及「甜美的夢」等。

旅行團只讓參觀這家博物館三小時,我們只能走馬看花似地觀賞這些藝術品。心想哪一年有機會回來,將花一整天的時間細細品賞,這心願直到十二年後參加北歐遊輪旅行才實現。

到過聖彼得堡的遊客,看到「耶穌復活教堂」(Resurrection of Christ Church),一定會被它美輪美奐的彩色、華麗無比的圓形屋頂所震懾,感嘆此建築 「只應天上有,何似在人間」,其美麗外觀的確可與莫斯科紅場的聖巴瑟大教堂相比,不分高下。

通常美麗外表總有悲傷的故事。這間教堂又名「濺血之地救世者的教堂」(The Church of Our Savior on the Spilled Blood),乃蓋在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一八八一年被暗殺的地方。俄羅斯自從全盤西化後,引進西方民主思想,但掌政的沙皇仍紙醉金迷、執迷不悟,終於導致血腥的革命。亞歷山大二世死後,繼位的兒子為了紀念父親的死,在血濺五步的地方蓋了這間教堂。共產黨革命勝利後,將之關閉了三十多年,直到一九九七年才再度開放。

聖彼得堡最令人悲傷之地,首推「彼得與保羅大教堂」(Peter and Paul Cathedral)。教堂中的「聖凱薩林禮拜堂」(St. Catherine Chapel)安放著俄羅斯最後一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全家人遺骸。看過好萊塢電影「宮廷祕史」(Nicholas and Alexandra)一片的觀眾,一定知道尼古拉二世全家在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後被逮捕,之後被送到西伯利亞。一九一八年的七月十七日,在凱薩琳堡小鎮慘遭槍殺,屍骨被埋在當地的礦坑。

俄國導遊一口咬定殺害尼古拉二世全家的是難辭其咎的列寧。列寧曾是俄國的國父,俄共將聖彼得堡改名為「列寧格勒」以紀念他的「豐功偉業」。蘇聯解體之後,俄國宣布共產非法,列寧格勒馬上改回原名聖彼得堡。俗話説:「功名富貴如常在,漢水應向西北流」,列寧死了還不到百年,已經有人清算他舊帳,但列寧沒有像史達林一樣被赫魯雪夫鞭屍,聖彼得堡市政府前廣場的列寧銅像依然健在,算是難得。

尼古拉二世全家的屍骨,經過整整八十年歲月的煎熬,終於在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七日移葬在彼得與保羅大教堂。當我看著一排尼古拉二世家人的棺柩,耳中似乎聽到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心中替死者後悔「不該生在帝王家」呀!

俄國 俄羅斯 博物館

上一則

法國法院裁定 拉威爾是「波麗露」唯一作者

下一則

在超商越洋上班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