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沒有通過自己的測試」 紐時社論籲拜登自行退選

如果陣前真「換拜」 民主黨策士:川普就麻煩大了

「外包父母」月入4萬 正在掏空孩子童年

「愛與陪伴」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示意圖。(新華社)
「愛與陪伴」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示意圖。(新華社)

對於「兒童成長陪伴師」這項新行業,不少媒體評論焦點放在其尚未納入規範、資質參差不齊等現象,而討論更多的是,「兒童成長陪伴師」之所以有市場,本質上還是家長在教育上的缺位。陪伴兒童是父母的天職,家長才是最好的「兒童成長陪伴師」,別讓這些「外包父母」掏空了孩子童年。

廣州日報評論指出,近來,月入4萬的「兒童成長陪伴師」在社交媒體上被熱議。據了解,這份新興職業的從業者大多是年輕人,但目前人社部尚未對這一職業有明確的定義和分類。

必須承認,兒童成長陪伴師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部分家長的需求。這份工作乍看像是生活保母,細究又包含孩子的「三觀」樹立、習慣養成等方方面面,既能分擔父母帶娃壓力,又有「高附加值」,稱作「成長陪伴」倒也貼切。倘若能夠朝規範化、專業化的方向健康發展,或將大有可為。

但兒童成長陪伴師能否替代家長的陪伴,甚至將家政、學校、家長三者的職責想當然地「合而為一」?答案自然是不能。於法於規,兒童成長陪伴師不可變身為「學科教育」;於情於理,也不可替代父母的陪伴。

光明網評論指出,在這個行業裡,高薪對應高要求並不奇怪,關鍵是這個職業太「新」了,還沒有清晰的定義。在孩子太小的家庭,陪伴師像育兒嫂,在孩子大一些的家庭,陪伴師又像家庭教師。有的從業者感覺自己像傭人,有的家庭則反映陪伴師「不專業」。

父母分身乏術 造就商機

可什麼才叫「專業」呢?如果只負責孩子起居、接送,那麼住家保母也可以做;如果還要輔導功課,那就需要人員具有教師資格證或相應的專業資質。更麻煩的是,在「雙減」的大背景下,此類學科輔導有可能踩到「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畫定的違規開展校外學科類培訓的紅線。

但不可否認的是,「兒童成長陪伴師」的背後,隱藏著家庭教育的巨大需求。愈來愈多的父母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可由於各種原因,父母或分身乏術沒有足夠的精力,或知識儲備不足沒有足夠的能力,以至於孩子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應對。

評論並舉例,前陣子,一位趙姓退休教師在自媒體上發起「家訪教育」,她強迫孩子親手毀掉手辦、扔掉玩具的做法非常惡劣、絕不可取,但透過這些荒唐的「教育手段」,是不是也應該看到那些束手無策、不知所措的父母呢?

「兒童成長陪伴師」切中了當前家庭教育的軟肋,即孩子的茁壯成長離不開健康的、有質量的陪伴與引導。本來這個責任應由父母承擔,但問題是,如何做個稱職的父母也是一門學問,如果父母們的確心有餘而力不足,又該怎麼辦?

從這個角度去看,「兒童成長陪伴師」蘊含著巨大發展潛力和社會價值,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以專業的教育水準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輔助,也為有教師資質、教育經驗的從業者提供了新的就業方向。但即使「兒童成長陪伴師」這個職業成熟起來,對於父母們也只能是補充和輔助,而不能成為父母職責的「代餐」。因為,兒童成長陪伴,是不能完全外包的。 

中新經緯引述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在「兒童成長陪伴師」這個新行業興起的同時,需要警惕家庭教育的責任異化,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親自陪伴,家長不能只通過花錢聘請「陪伴師」而忽略履行自己的家庭教育責任。「不能將家政服務當作學科輔導,更不能代替親子陪伴。家政服務的職責、學校老師的職責和家長的職責,這三者之間不能混淆。」

孩子情感依附 可能錯位

中國著名出國考試培訓專家、教學管理專家黃卓明則表示,「兒童成長陪伴師」雖然是新生事物,但不能打著「兒童成長陪伴師」的幌子做學科教育,這是不能逾越的底線,不過可以承擔這個費用的家庭有限,目前來看影響範圍還是可控的。「名頭不重要,重要的還是家長對孩子的陪伴。」

據虎嗅網刊出微信公眾號「格致君」的文章指出,「兒童成長陪伴師」這種外包式的陪伴,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孩子情感依附的錯位,以及家庭功能的進一步弱化。華聲在線評論指出,陪伴兒童是父母的天職,稱職的父母永遠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陪伴者」。別把親子關係中難能可貴的共處時光拱手讓給所謂的「陪伴師」。

親子 微信 就業

上一則

中國公布此次軍演將動用哪些武器 揚言要「箭雨清獨」

下一則

英商會:未來5年 英企在中國更難經營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