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WSJ:最可能替代拜登的陣前換將人選是賀錦麗

紐約經文處長李光章將卸任 華埠僑界歡送

「文化+」綜藝成市場口碑代名詞 帶動文旅發展

「燦爛的花園」裡展現了日常的家居生活。(取材自微博)
「燦爛的花園」裡展現了日常的家居生活。(取材自微博)

大膽創新的「文化+」模式不斷為中國傳統文化綜藝傳播打開新局面。「文化+場景演繹」、「文化+音樂」、「文化+娛樂競技」、「文化+真人秀」等模式的不斷創新融合,都在為傳統文化與年輕群體搭建一座座深入溝通的橋梁。

近年,「文化+」綜藝成為市場口碑代名詞,幾乎所有綜藝都在努力追趕著「文化風味」,無論是如「奔跑吧」這類實現文旅跨界共振的文化競技節目,展現鄉村振興風貌的「種地吧」,還是「嚮往的生活」、「燦爛的花園」等生活類慢綜藝裡沉浸式的人文風貌,這些節目以音樂、娛樂、沉浸場景與年輕審美實現鏈接,為中國文旅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種地吧」IP以返璞歸真的真人秀形式助力新農業發展。(取材自微博)
「種地吧」IP以返璞歸真的真人秀形式助力新農業發展。(取材自微博)

★綜藝與文化 雙向互動

據新京報報導,傳統文化元素在綜藝語境中的應用,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末。彼時文化節目仍處於萌芽期,形式和內容較為單一,大多是「開心詞典」、「文化生活」這類競賽答題、家庭闖關等模式。其中,21世紀初的「百家講壇」影響力最為深遠。

自2013年至今這十年,隨著網路視聽節目進入快速迭代與多元垂直細分發展期以及傳統文化的社會覺醒,文化元素也在試聽市場由「小眾」走向「主流」。其涉獵範圍逐漸分化為「文化垂直」和「文化+」兩大類型,搶占極大市場份額。

而「文化+」綜藝定義更寬泛,可理解為將文化元素融入多元的綜藝題材以盡可能實現泛眾傳播。如「典籍中的中國」、「國家寶藏」這類「文化+影視演繹」節目;「花兒與少年·絲路季」、「向山海出發」這樣「文化+旅遊」節目;以及「京城十二時辰」、「奔跑吧」、「極限挑戰寶藏行」這樣「文化+娛樂」、「文化+音樂」、「文化+美食」等更為創新融合的潮流模式。

相較「文化垂直」,「文化+」更像是綜藝平衡文化性與商業性的探索,也是綜藝實現緊扣社會情緒、提升國民度、與觀眾實現情緒價值與思想共鳴的關鍵所在。一方面,綜藝為文化產業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文化產業也為綜藝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這種雙向互動形成了良性循環生態。效果最為顯著的仍是文旅產業。

比如「向山海出發」前往伊犁、甘南、甘孜等地,探索出一份小眾旅行景點打卡攻略,令不少觀眾慕名前往;「登場了!北京中軸線」沉浸式開啟一場北京中軸線上的時空旅行,帶動年輕人前往同款胡同打卡;「萬卷風雅集」前往紹興、西安等城市研學探訪,複製出「蘭亭集序」、「長相思」等典籍中的名場面,「綜藝+文化」為文旅產業創造更多發展機遇。

「登場了!北京中軸線」裡的北京吃食。(取材自新京報)
「登場了!北京中軸線」裡的北京吃食。(取材自新京報)

★未來新發展 四大挑戰

但在綜藝市場整體創意缺失、招商遇冷的境遇下,「文化+」綜藝的未來新發展也面臨較大挑戰。

其一是選題同質化。以選址為例,綜藝相繼蜂擁至浙江、雲南、湖南等地,選題角度也不約而同聚焦於「美食」、「山水」、「鄉村」,過分依賴既有思維路徑,沒有新的呈現視角或創意融合模式,導致豐富的文旅資源被過度地、單調地開掘。

其二,節目模式、表現手法、節目嘉賓也趨於雷同。可佐證的是,近年來不少「旅行+一切」節目持續啞火,其原因不外乎主題化創新視角不足,無法與時俱進增添新意,難以提升年輕觀眾的打開率。

其三,目前不少節目空有文化的「宣傳外殼」,內核文化流於表面,很難給觀眾帶來深入淺出的收穫。

最後一點是新媒體融合思維有待加強。在短視頻時代,「文化+」節目更需要下沉,但目前很少有節目在策畫階段就真正想明白大小屏融合生產與傳播的有效策略,更多還是以明星作為宣傳噱頭,弱化了真正需要與流量相結合的文化亮點。

「上新了·故宮」帶動故宮文創市場,僅「福賀(蝠鶴)佳音」主題睡衣眾籌就突破800...
「上新了·故宮」帶動故宮文創市場,僅「福賀(蝠鶴)佳音」主題睡衣眾籌就突破800萬元人民幣。(取材自微博)

★北京特色 扮關鍵角色

報導指出,值得創作者借鑑的是,近年來北京始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深耕首都文化資源,扎根人民生活,推出了一系列精品文藝視聽節目,比如「上新了·故宮」、「最美中軸線」、「最美中國戲」、「京城十二時辰」、「冬夢之約」、「博物館之城」,都將文化與長、短視頻媒體進行深度融合。

北京也立足全國文化中心,大力實施「文化+」戰略,推動文化與科技、金融、旅遊等融合發展,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令視聽產品呈現「全國精品半北京」、「創新引領看北京」、「核心資源在北京」等特點。

其中,「上新了·故宮」帶動故宮文創市場,僅以「福賀(蝠鶴)佳音」為主題的睡衣眾籌就突破800萬元人民幣(約110萬美元);「博物館之城·中華文明探源季」全網話題閱讀總量近18.6億,討論量超過707.9萬;「最美中軸線」開播三季接連推出了「本色」、「當鐘聲響起」等廣受好評的音樂作品,在不同年齡圈層中均反響熱烈,其中第二季平台播放量累計達6億。

「文化+」綜藝的機遇與挑戰並存,想要更好地乘傳統文化之風,進而成為文化的傳承者,還是要扎根人民,從人民群眾真正想要了解、真正需要的文化命題、形式載體中持續挖掘、創新,不斷探尋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表達。

「最美中軸線3」在北京鐘鼓樓拍攝。(取材自新京報)
「最美中軸線3」在北京鐘鼓樓拍攝。(取材自新京報)

●綜藝讓文化有煙火氣 與年輕人玩到一起

據近三年多家平台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文化」已由曲高和寡搖身一變成為當下綜藝市場表現最強勁的融合性元素之一。文化類綜藝曾經被市場歸類為「高口碑、低流量」的小眾品類。如何平衡文化的藝術性、內涵厚度與大眾的娛樂性、流行審美的需求斷層,始終是懸在無數文化綜藝製作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

據新京報報導,「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曾說:「以前很多文化綜藝為了迎合觀眾,生怕把節目做得太過於陽春白雪,硬是做得通俗淺顯,喪失了個性和意義。其實大部分觀眾是擁有文化和精神需求的,本質上還是文化綜藝的觀看習慣尚未養成,節目的內容不夠吸引人。」

「典籍裡的中國」通過故事演繹讓歷史生動起來。(取材自微博)
「典籍裡的中國」通過故事演繹讓歷史生動起來。(取材自微博)

★貼近生活 走向現實

如何讓「文化」真正從書本走向現實,讓來源於中華民族生活文明的文化元素穿越千年融入當下社會。就過往成功的「文化+」綜藝嘗試而言,真正走入老百姓生活、讓文化回歸升騰的煙火氣,是文化綜藝破題的共通之處。

一方面,「奔跑吧」「極限挑戰」、「花兒與少年」等頭部戶外真人秀都不約而同地以「文化+」注入文化底蘊與社會價值;另一方面,「我在島嶼讀書」、「登場了!北京中軸線」、「博物館之城」等純文化綜藝也以持續探索著與年輕觀眾深入對話的方式。

再以北京衛視推出的文博探秘類文化互動真人秀「博物館之城」為例,該節目走進北京市各類博物館挖掘館內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及時代價值。比如,北京藝術博物館棲居著「壽文化」,節目組以歷史文物殘缺祭文講述了一個100年前感人的親情故事;或是聚焦首都博物館文物保管員展現的專業與情感等,使博物館更貼近社會生活。

「京城十二時辰」則以綜藝形式展現北京商圈經濟、文化活動的快速發展,邀請文藝界嘉賓們走上北京街頭吃北京烤鴨、逛簋街,體驗有國潮文化餐廳,王府井步行街上歷史悠久的照相館、具年代感的書局等。而國貿的黑科技健身房則代表了年輕人的新興消費模式,「食養中國」也緊扣著年輕人愛上的花式養生。

「我們選擇的店鋪不僅要有煙火氣、代表北京特色、有文化感,同時還要突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相關的一些重要因素。」該節目總製片人邵晶表示,無論是明星在商圈的真實體驗,還是節目對路人、店家日常生活的展現,實際上都是希望體現商圈、文化活動賦予北京的精氣神和煙火氣。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冷淞認為,實際上,當下的視聽節目在題材調研和創作中投入的精力不夠,挖掘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的「深扎精神」還不足。「以人民為中心意味著要反映人民生活的變化,包括生活的、審美的、文化的、教育的、心理的,這都是非常好的視聽節目題材。」

★創意包裝 潛移默化

當「說教式」綜藝被市場所摒棄,單一文化輸出模式不再束縛創作者思路,各種「文化+」模式成為綜藝的發展新道路。

比如「文化+場景演繹」,即綜藝節目在一定時空內用劇情表演式的故事、沉浸式場景舞台,展現歷史文化的行動軌跡,給予觀眾身臨其境的虛擬真實感。其中最為經典的是連火多季的「國家寶藏」,明星擔任「國寶守護人」講述國寶的前世。而專業人士講述國寶的當下,用小品講故事的形式串聯,穿越古今,串起了國寶的前世今生。

相比直白地講解文物挖掘、考古經過、歷史價值,「文化+場景演繹」更能讓年輕觀眾產生情感代入,該節目因此在B站上擁有極為震撼的彈幕數量。第一季時該節目總導演于蕾表示,「國家寶藏」嘗試將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融合應用,希望達到讓更多普通人走進高端文化領域的目的。

同樣應用「文化+場景演繹」的還有「典籍裡的中國」,以「戲劇+影視化」的表現方法,講述典籍在5000年歷史長河中的閃亮故事;「一本好書」通過舞台戲劇、片段朗讀等方式配合360度沉浸式舞台,再輔以文化大咖的精采點評,向觀眾推薦經典好書;「美好年華研習社」邀演員穿上複製史書描述的古代華服,再現著名歷史人物的風韻多姿,都引發熱烈討論。

但在「文化+」的創意包裝中,最典型的還是「奔跑吧」、「極限挑戰」等戶外綜藝對文化的熱情擁抱。以「奔跑吧」為例,作為一檔海外引進模式,近年來也以非遺、文旅、傳統文化為題,把綜藝遊戲和撕名牌帶到中國的好山、好水、好風光之中。

「奔跑吧」總導演姚譯添表示,這些話題雖然聽起來略顯枯燥,但符合社會關注,且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觀眾會在娛樂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科普,並關注這方面的問題,這才是「奔跑吧」想要實現的初衷。而「怎麼更好地結合,同時又不能過於嚴肅或者過於娛樂化。這種分寸感的掌握很重要。」

博物館

上一則

中國多間知名瑜伽店關停 消費者怒預付費卻「店家跑路」

下一則

海創會福州揭幕 助力科創、新質生產力發展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