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金曲獎談天安門惹議 巴奈新書談「巴奈回家」心路歷程

裴洛西:現在換帥會大亂 拜登應帶球衝過終點線

拜登為何再祭關稅?克魯曼:防範「中國震撼2.0」無他法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曼。路透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曼。路透

拜登總統日前宣布,將對中國電動車課徵多達100%的進口關稅,並對半導體、電池等中國進口貨加徵關稅。在11月總統大選前作此宣布,徒具象徵意義嗎?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指出,拜登最新宣布的這些關稅,近期影響很小,因為美國目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中,受這些關稅影響的少之又少。不過,拜登此舉絕不只是擺個象徵性姿態而已,而是一項嚴正的警告:表明美國不會接受第二波「中國震撼」來襲、破壞拜登政府的重大政策。

什麼是第一波「中國震撼」?

自1990年代起,中國製品對美出口激增,經濟學家大多不以為意。按傳統經濟學理論,另一國以低價賣你實用產品,沒理由抗議,反倒該說謝。然而,實際情況沒那麼簡單。經濟學家開始激辯,究竟來自低工資國家的進口貨,是不是造成美國收入不平等的主因之一?多數經濟學家,包括克魯曼本人,都同意低價進口貨是加劇不平等的原因之一,但非主因。

另一點也日趨明朗:如果景氣持續低迷,貿易逆差可能傷害經濟,因為需求不足以支持充分就業。原本這不是大問題,但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就業長期不振,就變成重大考量。

2013年,經濟學家奧圖(David Autor) 、杜恩(David Dorn)和漢森(Gordon Hanson)發表一項研究,標題為「中國症候群」(The China Syndrome),後來成為廣為人知的「中國震撼」(the China shock)。作者估計,中國進口貨氾濫,已導致1990年至2007年期間美國約150萬名勞工遭取代。就美國經濟規模而論,這並非大數目;事實上,在美國,每個月都有大約150萬名勞工因各種理由遭裁員或解僱。

但奧圖等人指出,美國許多產業集中在某一地區的情況很常見,所以進口導致的工作流失,即使看來為數很小,卻對眾多社區衝擊甚鉅。克魯曼舉家具產業為例,也許中國進口貨激增造成數十萬個工作消失,對全美就業人口來說為數很小,卻重創家具產業重鎮北卡羅來納州皮埃蒙特地區的經濟。

政治後果也在多年後顯現:勞工對進口貨激增傷害地方經濟的不滿,或許是2016年把政治素人川普拱上總統寶座的一股推力。

因此,第一波「中國震撼」是實際發生的問題,即使是支持自由貿易派的經濟學家,即使他們對川普那種粗糙的保護主義嗤之以鼻,如今也對進口貨急遽增加的效應憂心忡忡。

第二波「中國震撼」蓄勢待發

克魯曼認為,現在,第二波「中國震撼」顯然正蠢蠢欲動。

新一波震撼反映的不是中國經濟強勢,而是疲態。中國經濟正陷入困境,消費者支出占國民所得比率很低,用來拉抬經濟的高額投資支出難以為繼,凸顯工作適齡人口萎縮和科技進步減緩造成報酬率遞減的問題。

顯而易見的解決之道,應該是提高家庭所得、進而強化消費者需求。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政府卻仍聚焦於生產,而非消費。在捨棄提高內需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唯一出路,只是藉由維持巨大的貿易順差、在海外市場傾銷別國市場不能或不會消化的中國製品。

基本上,拜登政府藉宣布祭出新一批關稅警告北京:身為世界經濟要角,你們不可再把自己政策錯誤的產物往他國市場傾倒。

美國何不接受中國便宜貨?除了前述衝擊社區經濟的顧慮外,還有一個新問題:氣候變遷。受制於新關稅或加徵關稅的中國貨,主要涉及綠能轉型產品。電動車最受媒體矚目,但更重要的是巨大電池--在解決再生能源發電斷斷續續問題上開始扮演關鍵角色。

何不買價格低廉的中國電池?原因出在政治經濟考量。基於氣候變遷構成的生存威脅,綠能轉型背後的政治聯盟不應像現在這麼脆弱。拜登政府之所以能對再生能源提供大量補貼,是因為通過「通膨削減法」(IRA),該法是名副其實的氣候立法,把綠能轉型補助款與創造國內製造業工作綁在一起。如果那些補助被視為在中國、而非美國境內創造工作機會,避免氣候災難的最佳希望也將落空--這個考量的重要性輕易壓倒反對關稅的論點。

結論是:拜登政府課徵這些新關稅是不得不課。克魯曼認為,除此之外別無替代方法。

影片來源:世界新聞網 一洲焦點

關稅 拜登 克魯曼

上一則

葛洛斯說「總回報」已死、別買債券基金 專家:信一半就好

下一則

字節挑起大模型價格戰 價格比同行低99%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