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長壽藍區哥斯大黎加 居民常吃這4種食物

水門案記者:關係人曝拜登近半年有明顯衰退跡象

大學申請/疫情後變化 大學招生新趨勢

大學學費日益飆漲,家庭經濟負擔能力成為選校時的重要考量;紐約州提供「精益求精獎學金」,助低符合經濟要求的學子求學。(本報檔案照)
大學學費日益飆漲,家庭經濟負擔能力成為選校時的重要考量;紐約州提供「精益求精獎學金」,助低符合經濟要求的學子求學。(本報檔案照)

競爭激烈的大學申請經過三年疫情的洗禮,剛剛形成一個相對可以預計的錄取模式,但2024年的畢業生又面臨兩大新的變化因素,一個是最高法院最新判決,在大學招生中消除或者至少減少族裔的考量,另一個就是人工智能(AI)對大學申請文書創作產生的干擾。我們在此總結一下過去三年大學申請的變化,並對2024年申請季的走勢稍作預估。

學校成績(GPA)變重要

疫情促使大學在申請條件上進行改革,因為疫情對考試的影響,多數大學過去三年把標準化考試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學術能力評估測驗)、ACT(American College Testing,美國大學測驗)成績變為選項,因而部分申請人可以不提交這些成績。事實證明,疫情中這個臨時的變動,為很多大學帶來超大量的申請,給大學招生提供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也讓大學招生人員有機會接觸到一批他們以前無法接觸到的申請人。可以說,疫情中的這三年給大學一個難得的試驗,讓他們嘗試在不考慮標準化考試成績的情況下招生,並有機會跟進這批入學的學生在後續大學學習和生活的表現。

應該說,再過一兩年,大學應該就對標準化考試在他們選才中的作用進行更加精準的定位。不過,多數大學難以放棄放寬申請要求給他們帶來的商業利益;也就是說,他們非常享受這個政策帶來的紅利,擴大申請人數量,直接降低錄取率,推動大學的商業排名,他們目前都聲稱會長久保留這個政策,這就意味著名牌大學的申請人數從此以後就會居高不下了。

位於康州的衛斯理揚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宣布廢除傳承入...
位於康州的衛斯理揚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宣布廢除傳承入學制。(Getty Images)

這個政策的直接影響就是,大學更加把高中GPA作為重要的學術水平指標,在來不及一一仔細審核每份申請的情況下,大學更可能用GPA進行首輪篩選,所以GPA低的學生,即使課外活動做得風生水起,在第一輪評估中也非常可能慘遭淘汰,與錄取無緣;即使是貧困生,也必須有出色的GPA來支持,否則被名牌大學錄取機會也比較渺茫。

高中GPA是一個日常的監控數據,一個理想的GPA不僅僅需要學生有比較強的學習能力,更需要他們自律以維持穩定的努力。

一些非常聰明的學生,或許他們可以在階段性考試表現不俗,或者經過反复補習輔導,在標準化考試取得好分數;但如果他們心智不夠成熟,平常作業不夠負責或者課堂發言慵懶閒散,高中三年的GPA就會受到很大影響。更重要的是,一些晚熟的孩子,他們在高中低年級還沒有進入狀態,GPA可能無法如實反映他們的實力,如果他們從11年級開始奮起直追,也很難彌補以前的缺憾。

所以高中GPA更像是一個三年的馬拉松,而不是一個百米衝刺,有心最後以名校錄取為目標的學生,需要從九年級一開始就狠抓學校成績。

有SAT成績 錄取率較高

自從多數大學宣布SAT和ACT考試成績不再是申請的必須條件以後,每年都有應屆畢業生歡呼自己少了一件必須做的事情;而實際上,在疫情之前,華裔學生大多以高標準化考試成績在眾多申請人中脫穎而出,取消或者淡化這個成績的影響,從邏輯上說,對華裔申請人不利,因為直接取消了他們以往的一大優勢。

申請大學可算是高中生的重要一關,將對學子的學業、思想及課外活動等各方面進行全面檢...
申請大學可算是高中生的重要一關,將對學子的學業、思想及課外活動等各方面進行全面檢視。(路透)

就2021和2022屆學生中、沒有過硬的SAT成績而被順利錄取的案例來看,這些幸運者通常在其他學術表現比較有說服力,比如他們多數學校GPA達到大學的要求,尤其他們的AP(Advanced Placement,大學先修課)成績對於要申請的大學來說是說得過去的,這使得即使SAT或者ACT成績空缺,但不影響大學對這些學生學術水平的評估。

如果不是以上這些情況,缺少SAT或者ACT成績會影響到順利被錄取。比如有的大學會要求沒有SAT成績的申請人寫申述材料,說明為什麼沒有SAT成績,有的甚至在申請遞交上去以後,還不斷向學生催要成績,有些學生提早(early)申請被延遲考慮(defer),一直等到SAT成績有更新,才獲得錄取。

所以是否需要SAT成績不能簡單判定,如果孩子學術上其他方面都非常過硬,可能缺這麼一塊無傷大雅,但成績上如果GPA、AP這些成績撐不起來整個學術水平的架構,那麼一個理想的SAT或者ACT成績還是很重要的。

另外一個趨勢是,一些理工科大學在2023屆錄取時恢復對SAT的硬性要求,比如麻省理工學院(MIT)和喬治亞理工學院(GIT)。這些以理工科為主導的大學,應該是不滿意在疫情中缺乏SAT成績而錄取的學生,因而在其他大學繼續模糊這個要求的時候,重新再申請材料的要求中,將SAT考試成績列為必須提交項目。

就全國統計數據來說,的確有相當比率的申請人利用這個寬鬆的申請政策選擇不提交SAT成績,但對於學生個人,多數不提交的是成績不理想,大學雖然不作要求,但提交SAT成績和未提交SAT成績的學生錄取率並不相同,比如維吉尼亞大學(UVA),提交SAT成績的學生錄取率是沒有的兩倍;也就是說,未提交SAT成績者不影響申請,但錄取概率就會降低。

大部分美國民眾認為,大學招生不應該再考慮種族因素。(路透)
大部分美國民眾認為,大學招生不應該再考慮種族因素。(路透)

總的原則是,但凡大學可以看到的資料都會影響到錄取,現在只有非常少數的大學聲稱堅決不考慮SAT或者ACT成績,其他都是允許選擇性提交。如果SAT或者ACT成績對申請某個大學有利(分數超過這家大學在本高中的錄取平均分),建議大家還是提交這個成績。

課外活動要求提高

隨著名牌大學錄取競爭的激烈程度提高,普遍來說,對孩子是否參與充分的課外活動有了更高的要求。前幾年,一些學生9-10年級沒有課外活動,在11年級面臨申請大學時臨時抱佛腳,應急性地參加一些課外活動,也能蒙混過關,但經過疫情這三年,提早申請的學生即使沒有什麼突出的課外活動成績獎項,但至少也是在課外活動上安排得非常豐富;和找工作一樣,簡歷上的空白,已經成為好大學錄取的大忌。

三年的疫情成為學生課外活動表現的分水嶺。一些積極進取的學生,並沒有以疫情隔離為藉口,反而充分利用這個期間日益增加的網上學習機會,參與各種講座或者夏令營,大大豐富了自己的簡歷,和以前百分之百的線下活動相比,網上的課外活動,選擇更加多,價格也便宜許多,相對以前名額有限的錄取,也更加容易被接納,畢竟一個實體教室能容納的學生人數有限,但網路授課理論上可以面向無數的學生,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規避線下冗長的通勤,使得他們在同一個時間段,比如一個暑期,可以同時參與多個項目,迅速提高他們在專業上的背景。

動力不足的學生,則以疫情無事可做為由,乾脆躺平,所以在課外活動方面學生之間表現落差非常大,形成兩極分化。

高中課外活動與GPA一樣,是長期積累的過程,簡歷上的空白已經成為好大學錄取的大忌...
高中課外活動與GPA一樣,是長期積累的過程,簡歷上的空白已經成為好大學錄取的大忌。(美聯社)

豐富的網路信息,也使得每年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家長更了解美國大學的錄取政策,他們比前幾年的家長更加熟知課外活動的重要性,更早推動孩子參與各種課外活動,為高中階段出成績做鋪墊,這也直接導致了課外活動在大學錄取上的水漲船高。

和學校成績一樣,課外活動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一些晚熟的孩子一直到11年級才緩過神來,立志以名校為申請目標,但過去兩年沒有做的課外活動已經無法挽回,只能在11年級能補救多少算多少。但困難的是通常11和12年級又是學業最緊張的階段,不僅需要保持優秀的學校成績,還要應對SAT和AP的標準化考試,所以整個高中的課外活動規畫非常重要,11年級才啟動的,多數已經太晚了。

招生日益多元化

美國大學不僅僅以教書育人為己任,他們賦予自己改變世界的使命。在美國,一個大學畢業生平均比高中畢業就工作的人收入多60%,所以大家會簡單地認為大學教育和高收入直接掛鉤;如果能夠讓一個家裡從來沒有人上過大學的學生,就是所謂的第一代大學生,進入大學學習,就有可能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因此這一類學生成為過去幾年大學爭取的重點對象。

一個理想的社會,是底層的人民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而實現階層的飛躍,目前美國大學熱中的就是參與推動階層的變更;所以近幾年來,一個非常時髦的名詞流傳於大學錄取政策中,就是「多元化」。

申請大學時借助AI等高科技,有利有弊。(美聯社)
申請大學時借助AI等高科技,有利有弊。(美聯社)

這個多元化可以由大學隨意解讀,比如種族的多元化,意味著鼓勵大學招收以前被邊緣化的少數族裔(但華裔排除在外);還有學校和家庭教育背景的多元化,照顧父母沒有上過大學的第一代大學生,還有眾多普通高中的優等生;家庭經濟背景的多元化,意味著向低收入群體傾斜;文化背景的多元化,多數新移民背景的學生可以受惠於此;性別的多元化,包括理工科多接納女性申請人,文科多接納男性申請人,還有同性戀、變性人也作為弱勢群體被照顧。和把SAT成績作為選項一樣,這個政策賦予大學無限的招生自由,他們無需向任何落選的學生做出解釋,為什麼不錄取他們,也不用擔心以任何歧視藉口的法律糾紛。

在疫情的衝擊下,全國而言,貧困生申請和進入大學的總數是下降趨勢的。疫情使得全國在勞工上嚴重缺乏人手,越來越多貧困家庭的高中生選擇畢業以後直接工作,而不是念大學;所以這個類別的學生人數減少,競爭降低。而多數華人家庭,即使是低收入,但由於父母一般善於理財,家庭都有一定的積蓄應對疫情挑戰,並且華人家庭特別重視孩子教育,使得這些學生在疫情中的學業正常進行,因此在這個類別學生的招生中,華人學生尤其突出。過去三年,我們看到周圍的華裔貧困生錄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只要大學繼續向貧困生,尤其是來自新移民家庭的第一代大學生傾斜,這個群體的錄取優勢還會繼續下去。

但同時,這個政策傾斜直接影響了來自中產家庭的華人學生的大學申請。一般招收一個貧困學生,大學需要提供一筆不菲的資助,基本接近全額資助;也就是說,招一個這樣的貧困生,需要的資金相當於錄取兩個普通半額資助的學生。但疫情期間,大學來自政府的資金減少,如果既要維持正常運作,又要提高貧困生的比率,就需要招收更多完全自費學生,因而犧牲掉中間中產家庭的申請人。

近幾年的大學招生過程中,大學對錄取的新生是否能真正到校報到越來越重視。(本報檔案...
近幾年的大學招生過程中,大學對錄取的新生是否能真正到校報到越來越重視。(本報檔案照)

另外,任何一家大學在招生中都要平衡族裔的比率,雖然他們不願意直接承認,但每年招生,亞裔或者華裔比率是有一定限制的。由於招收了大量華裔貧困生,那麼在中產或者全費生類別中,就必須降低華裔和亞裔的數量,以達到最後結果的平衡。過去的兩三年中,我們能夠觀察到大批中產的華裔學生申請大學失利,即使他們擁有傲人的成績和輝煌的課外活動,如果他們在提早申請時選校過於冒險,很可能最後全盤皆輸,只能去保底學校。

同時,和疫情以前大學傾向集中從名牌高中錄取學生的策略不同的是,他們紛紛嘗試擴大自己的招生來源,這樣的政策使得他們從眾多的普通高中可以吸引大量的申請人。比如,以前他們可以從一個名牌高中發放150份錄取,但可能多數錄取的學生不會來報到;現在他們可以把這樣的錄取減少到50份,而把另外100份發放給以前比較少接納的普通高中,經過一兩年這樣的招生,很多本來對這些名校毫無希望的普通高中學生,也會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去申請,從而大幅增加申請人,提升了大學排名。因此近年來可以觀察到,在普通高中的優等生在同等學術表現的情況下,比在知名高中的學生更容易被大學錄取。

大學比拚高報到率

在我們華人心目中,大學應該是擇優錄取,一個能進哈佛的學生,就應該被其他更差的大學無一例外的順利錄取。這樣,一些有雄心壯志的學生就甘願冒險衝最頂級的大學,實在不行,後續申請時自然有大把二流大學接著。

在美國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大學錄取的不是最優秀的學生,而是最合適的學生。一個被哈佛錄取的學生,可以直接被密歇根大學、紐約大學或者波士頓大學拒絕。為什麼?因為這些大學招生人員非常有經驗,知道這樣條件的學生,歷年來都可能被其他更好的大學錄取,不太可能來,沒有必要在他身上浪費一個錄取名額,如果他不來,學校還得另外招學生頂替他的空位,而那個時候我就不知道能找到什麼樣的學生,因此不如現在就招一個條件稍弱但更有可能來報到的學生。

教堂山北卡大學被最高法院裁定,招生考量族裔的政策違憲。(Getty Images...
教堂山北卡大學被最高法院裁定,招生考量族裔的政策違憲。(Getty Images)

更重要的一點,報到率(yield rate)是大學排名的重要指標,每發放100個錄取通知書,實際報到的比率是多少?沒有哪個大學會因為一個不太可能來的學生傷害自己的排名數據。

近幾年的大學錄取過程中,大學報到率的比拚也達到白熱化。一些大學,比如芝加哥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東北大學,既有提早申請(EA)又有提早決定(ED)選項的,EA錄取名額大幅下降,學校使用EA收集大量申請,但錄取名額只給ED的學生,以保證錄取的學生都能報到。這樣的EA形同空設,沒有任何申請意義,所以不能再把錄取的希望放在EA申請上。

為了維持高的報到率,大學都擴大了從ED和ED2招生的比重,近年來,大學在ED和ED2發放錄取名額的比率已經超過了一半,一些小型文理大學甚至高達86%的名額在ED錄取中發放,而像波士頓大學這樣的大型私立,也從ED招收超過60%的名額,哈佛大學的EA錄取名額占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這樣的錄取傾斜,使得提早申請變得非常重要,一旦錯失了這個機會,申請人就不得不在常規(regular)申請中,和眾多申請人爭奪非常少數的錄取名額,最後多數學生的錄取結果遠不如他們提早申請可以實現的合理錄取目標。

禁止考量種族因素

據調查,大部分美國民眾認為大學招生不應該再考慮種族因素,以種族為理由錄取或者拒絕一個學生的確有種族歧視的傾向;但這不意味著大學會從此張開雙臂擁抱大量的亞裔優等生。

有關哈佛和北卡大學錄取中考慮學生的族裔背景的訴訟已進行多年,這些年,各個大學藉著疫情的東風,開始嘗試如何在不考慮種族因素情況下達到理想的多元化招生結果。所以過去幾年,他們開始推廣淡化標準化考試權重,按照高中或者家庭所在郵政編碼給學生評估逆境分,以及在大學申請文書中要求申請人陳述自己的家庭文化背景,了解他們在各種歧視中的經歷和態度,這些變革都是大學用來甄別弱勢群體的方法。如今最高法院裁決禁止大學錄取考量種族因素,大學可以用以上的方法代替種族政策,繼續他們向弱勢群體的傾向政策。

從種族、性別到家庭背景,大學招生日益多元化。(本報檔案照)
從種族、性別到家庭背景,大學招生日益多元化。(本報檔案照)

單純一項法律無法徹底扭轉大學錄取多元化的趨勢,讓他們回歸到以學術水平為主的招生原則上,他們會以其他更隱晦的手段執行多元化政策,這樣一來,各大學各行其是,帶來的影響很難預估。如同2021屆錄取時,大家都知道疫情改變了遊戲規則,但不知道真實後果會往哪個方向走,2024屆招生可能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這個變化需要兩三年才能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錄取模式,使得錄取再一次變得容易預測一些。

大學檢討傳承入學

最高法院裁定禁止大學招生考慮種族因素之後,各州反對「傳承入學」(legacy admissions)的呼聲再度出現。

「傳承入學」是美國大學一項優先考慮錄取校友子女的措施,一直以來被詬病偏袒有財力的白人申請者,而忽略其他少數族裔的學生。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的一項調查也發現,大眾觀點也傾向於廢除這一制度:75%的美國人認為大學錄取過程中不應該再採取傳承入學制。

事實上一些小型文理學院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位於康州的文理學院衛斯理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決定廢除傳承入學制,Amherst也宣布他們在招生中不再照顧校友子弟,賓州大學招生網站上也含蓄地表明他們即將減少對校友子弟錄取上的照顧,首先被影響的是兄弟姊妹傳承(sibling legacy),本來如果孩子的哥哥姊姊已經入讀一個名校,他們跟著進入該大學的機率會提高,但隨著傳承政策的限縮,這些優勢可能會大大降低。

華人第一代移民中畢業於名校本科的比較少,許多留學生來美也是讀研究生,不在名校照顧的legacy範圍之類,所以這個政策對華裔學生總體影響不大。

AI影響申請大學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突飛猛進,大學申請過程中也逐漸加以運用,尤其是成為創作申請文書的工具,各個大學遲早會採取措施應對這個挑戰。

目前有機構對人工智能產生文書進行測試,邀請以前招生官評估這些人工智能產生的作文,結果表明,它們和真實文書的差距不是肉眼可以區別的。就專業人士評估這些文書也有致命弱點,這些文章往往內容空洞,用詞非常具有可預見性,讀起來洋洋灑灑、語法精準,但聽起來比較假大空。

我自己親自測試了改寫文章的功能,的確如此,它能產生一堆華麗的廢話,很通暢但沒什麼有價值的內容,如果輸入的故事本身不精彩,人工智能不可能讓它更加分;但對於一些英語非常弱的人,比如國際生,可能會大幅提高他們文章的表達能力。

因應人工智能參與文書創作,大學也可能更新文書題目,使得回答需要創意。最經典的文書題目是芝加哥大學歷年使用的,專業人士讓ChatGPT寫了一篇芝加哥大學文書,結果是直來直去,機器不明白創意寫作,只會照本宣科,寫出來的東西文不對題。

當然,大學可能還有其他措施,比如加重面試評估、推廣大規模校友面試,或者提交視頻和平常學生的文科論文等等來綜合評估他們的文書創作能力;具體措施不一定會在今年就執行,更成熟的方案會在兩三年中形成。

經濟實力影響錄取

美國經過三年疫情,目前進入經濟衰退,預計這個階段會持續兩到三年,各個大學的資金儲備多已耗盡,尤其疫情期間,來美的留學生銳減,大幅減少了大學的收入,而疫情、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增加了國內學生對資助的需求。

儘管各個大學都盡力實現招生的多元化,但從2023的錄取來看,不少大學、尤其是排名30以外的,苦於資金的困乏,不得不擴大對自費生的招募,以平衡學校的支出。國際生由於可以保障未來四年的高學費收入,受到這一檔次學校的歡迎,所以相對美國當地學生,更容易被這一類大學錄取。

來自中產家庭的本地學生,如果不符合資助的要求,願意自費承擔四年私立大學的高昂費用的,一定避免只申請頂級大學而忽略排名30到50之間的大學,因為這一類大學極可能因為財政問題而願意招收自費生。

SAT 疫情 華裔

上一則

名校巡禮╱文理10優 景觀迷人

下一則

高中學業/SAT 怎樣拿高分?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