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美甲店華女遭酒駕撞 老父認屍渾身發抖 直喊:我替她

英右翼領袖法拉吉演講被惡搞 「普亭照」亂入示愛

旅遊/義大利維琴察 建築美學朝聖地

奧林匹克劇場。(圖/李逸萍提供)
奧林匹克劇場。(圖/李逸萍提供)

多年前,參觀美國傑佛遜總統故居蒙地塞洛(Monticello)時,我學習到16世紀義大利建築師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對傑佛遜總統的建築美學的影響力;幾年後,我與家人終於有機會拜訪世界上擁有最多帕拉迪奧建築物的小鎮:維琴察(Vicenza)。1994年,維琴察以及當地的23座帕拉迪奧式建築物,被列入為世界遺產名錄,旅遊當地期間,我們不僅品味到帕拉迪奧建築格調的小鎮風情,也品嘗到維琴察的當地特色美食。

維琴察距離威尼斯約不到一小時的火車車程。1524年,16歲的帕拉迪奧從家鄉帕多瓦(Padua)搬到維琴察定居。在這裡,帕拉迪奧建立起他個人的建築風格特色,靈活利用希臘和羅馬的古典建築原則,著重對稱平衡;同時利用建築物的透視感,創造視覺幻影。他影響了全世界的建築觀念與城市設計概念,一項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建築風格隨之而起。帕拉迪奧式建築的影響力,持續長達了3世紀,大師的親筆真跡,讓維琴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城市,也成了建築美學的朝聖地。

維琴察建城於西元前2世紀,15世紀初,在威尼斯人的統治下開始發展繁榮。16世紀,帕拉迪奧以他所擅長營造的視覺幻影,為維琴察帶來了獨樹一幟的城市面貌,無論是宮殿式建築或是聯排式的住屋設計,都能在城鄉中創造出風景如畫的街道景觀。

我們從火車站漫步前往位於市中心的帕拉迪奧大道(Corso Andrea Palladio),大道兩旁排滿了帕拉迪奧式建築物,放眼望去,可見高挑的拱門樑柱,隨著街道一路延伸而去,為這條其實不算大的大道,拓展出無限的視野;抬頭一看,可見二樓左右對稱的窗檯和小陽台的設計,散發著古典精緻的風情。

領主廣場 造就建築大師

鄰近於帕拉迪奧大道的領主廣場(Piazza dei Signori),自羅馬帝國時期以來,一直是維琴察的政治、經濟與社交核心點。來到廣場,我一眼就看見一座紅磚瓦鐘塔,以及身旁的一棟宮殿式的白色建築物,這座13世紀的鐘塔高達270英尺,身旁佇立著帕拉迪亞納大教堂(Basilica Palladiana)。帕拉迪亞納大教堂並不是宗教場所,而是當地的司法中心,經過帕拉迪奧的修建後,原來的哥德式建築特色換裝成為希臘式的新古典風格,整齊排列的拱門廊柱,均勻地布滿上下兩層樓,梯形狀的屋頂,在陽光的反射下顯露出翠玉似地碧綠色彩。

現今帕拉迪亞納大教堂是維琴察的市議會所在地,而帕拉迪亞納大教堂的修建工程,為帕拉迪奧奠下穩固的聲譽,讓他成為當地的第一建築大師,其設計建築作品也從維琴察擴展到威尼斯,並逐步影響歐美建築界。

帕拉迪亞納大教堂的對面是卡皮塔尼亞托宮(Palazzo del Capitaniato),它是帕拉迪奧後期的經典創作代表。四根高大雄偉的紅色石柱,結構出三道高挑拱門入口,在浩瀚的大氣中流露著高貴典雅的風味。站在廣場上,左右兩旁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帕拉迪奧建築美學的早期與晚期的特色。

廣場上還聳立著兩根石柱,石柱上分別豎立著耶穌和飛翅獅子的雕塑。威尼斯於15世紀接管維琴察,廣場上的石柱代表了威尼斯的統治權力,過去的一段歷史,如今成為維琴察的古蹟之一。

前貴族宅邸 欣賞名畫

基耶里卡帝宮(Palazzo Chiericati)是帕拉迪奧於1550年為基耶里卡帝伯爵所設計的貴族宅邸,一直到了17世紀末才完工。1839年,市政府收購基耶里卡帝宮,接著於1855年改建成人民博物館,館藏大多來自於歷代王宮貴族的收藏品,極具考古、歷史和藝術價值。

參觀博物館時,館內的一幅天花板大壁畫吸引我的目光,我抬頭望著這幅名為眾神委員會大廳的壁畫,不僅喜歡它的幾何圖形結構,也愛它的精緻畫工。這是16世紀的精品傑作,壁畫中心的人物分別是宙斯、天后朱諾、海王星和母神西布莉,他們各自代表火、空氣、水和土,畫家澤洛帝(Giovanni Battista Zelotti)以鮮艷的色彩和複雜的細節,表達了一齣劇情豐富的畫面。

接著,我看見了帶著翅膀的小天使,抱著一根欄柱,側眼偷窺,充滿了純真好奇的表情,搖晃在空中的一雙小腳丫子,又白又嫩,讓人看了忍不住想上前觸摸。這幅極具立體感的壁畫,是16世紀文藝復興晚期畫家卡利亞里(Paolo Caliari)的作品,受到大師提香(Titian)的影響,卡利亞里的繪畫技巧,流露著自然生動的韻味。

萊奧尼蒙塔納里宮(Palazzo Leoni Montanari)巴洛克式的華麗風情,剎那間把我帶入另一個時空。這座豪宅是由富商蒙塔納里出資興建,1676年,富商想藉著這所宮殿式住宅,躋身貴族圈,豪宅的建築師是深受帕拉迪奧式建築影響的當地大師。18世紀末,這棟建築經過內部的改建,以符合蒙塔納里家族的居住使用;19世紀初,巴洛克式風格為蒙塔納里宮帶來新面貌,目前,蒙塔納里宮是義大利美術館的所在地,館藏以希臘陶瓷和宮殿器皿為特色。

從外觀看來,蒙塔納里宮就像維琴察小鎮裡的其他建築物一樣,中規中矩,端莊典雅,百分之百的帕拉迪奧式風格;但是一走進去,迎面而來的是華麗的雕刻與雄偉的雕塑,處處洋溢著巴洛克式自由開放的想像力。我個人很喜歡這座建築物,因為它為維琴察提供了建築美學隨著時代演變的具體實例。

特色鹹魚乾 新奇體驗

在帕拉迪奧大道旁的一間餐廳用餐時,我們向服務員詢間,維琴察當地有什麼特色料理?服務員立即指著菜單上的Bacala。仔細再問,終於明白,原來巴卡拉(Bacala)指的是鹹魚乾(codfish)。鹹魚乾是義大利的常見食材,但不同區域各有獨特料理方式;以維琴察為例,當地的做法是以牛奶慢燉,然後添加起司,最後燉煮成泥醬狀,搭配以玉米粉做成的波倫塔(Polenta)糕餅一起食用。我的家人都不愛鹹魚乾,只有好奇的我,雖然覺得鹹魚乾和牛奶的組合很怪異,還是決定要嘗試一下。點完菜後,服務員對我說,「許多外國旅客一聽見鹹魚加牛奶的組合,都反應出一股奇怪的表情,你很勇敢,願意嘗試。」

上菜後,濃厚的鹹魚味完全占領餐桌,家人們各自試吃了一小口後,紛紛暗自慶幸沒有點這道菜。我的第一口感覺真的是有點驚愕,魚太鹹,牛奶味太重。我學著當地人的吃法,把波倫塔切片沾著巴卡拉一起食用,才平衡了鹹魚乾的強烈口味;切成片狀的波倫塔糕餅,調拌著巴卡拉,竟然愈看愈像一盤炒年糕,看得家人們情不自禁地大笑了起來!這道當地菜,也成了旅遊維琴察的難忘故事。

奧林匹克劇院 最後代表作

從火車站走路到奧林匹克劇院(Olympic Theater)約需20分鐘,這座劇院是帕拉迪奧的最後代表作品,它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座以磚石為建材的永久性室內劇院,1580年由帕拉迪奧資助興建。劇院的所在地是一座建於13世紀的城堡,曾經一度是城鎮的監獄,在帕拉迪奧的重新建造之下,整體建築展現了羅馬式的古典雅致。

1585年3月,奧林匹克劇院正式落成,開幕劇為希臘著名悲劇伊底帕斯王(Oedipus the King)。參觀劇院時,我看見了兩個出入口大廳,內部的裝飾壁畫以神話人物為主角。走進劇場後,馬上令我聯想到羅馬戶外劇場的景觀,劇院內的天花板畫有藍天白雲,觀眾席的布置以羅馬雕像為主。接著,我看見舞台背景描繪出延綿的街道景觀,充滿逼真寫實的透視感。帕拉迪奧藉著如此壯觀的幻覺效果,引導我們進入一個充滿想像力的視覺空間,令人驚喜的是,這些場景繪圖,至今仍然保持著完美無損的品質。

奧林匹克劇院以復興古典藝術為使命,歷經數百年的歷史變遷,劇院曾經轉換成各種政治與文化場所,以求生存;所幸今日的奧林匹克劇院終於回到原來的身分,持續推廣藝術文化,散播舞台幻影的魅力,維琴察的建築風格也隨著帕拉迪奧所創建的魔幻透視影像,在我的腦海裡留下深刻的記憶。

小啟

您去過哪些地方旅遊呢?有什麼好玩的?有什麼驚奇的?歡迎與世界周刊讀者分享。

 投稿電郵:[email protected]

 請附中英文姓名、稿酬支票抬頭、稿費寄送地址,請留底稿,恕不退件。

 請您配合:

1.來稿限3000字以下。

2.旅遊中有無要注意事項或交通須知,歡迎一併寄出。

3.照片檔案不宜過小,至少寬度要10公分或400萬畫素以上。

4.照片jpg檔隨信寄送,並附註圖說(也可以做成檔名)。

5.請勿提供網路照片。

 您的投稿,本報相關版面及世界日報新聞網(worldjournal.com)得選用刊登,請勿一稿兩投,嚴禁抄襲,投稿者文責自負;對於有抄襲爭議之稿件,在未經確認為投稿者所創作前,本報系得不支付稿費;若確認是抄襲,扣發稿費,來稿永不刊用。

一幅名為眾神委員會大廳的壁畫。(圖/李逸萍提供)
一幅名為眾神委員會大廳的壁畫。(圖/李逸萍提供)
奧林匹克劇場外觀。(圖/李逸萍提供)
奧林匹克劇場外觀。(圖/李逸萍提供)
奧林匹克劇場的舞台背景。(圖/李逸萍提供)
奧林匹克劇場的舞台背景。(圖/李逸萍提供)
領主廣場上的威尼斯石柱。(圖/李逸萍提供)
領主廣場上的威尼斯石柱。(圖/李逸萍提供)
基耶里卡帝宮外觀。(圖/李逸萍提供)
基耶里卡帝宮外觀。(圖/李逸萍提供)
蒙塔納里宮的巴洛克風情。(圖/李逸萍提供)
蒙塔納里宮的巴洛克風情。(圖/李逸萍提供)
文藝復興後期的精品畫作。(圖/李逸萍提供)
文藝復興後期的精品畫作。(圖/李逸萍提供)
領主廣場上的鐘塔。(圖/李逸萍提供)
領主廣場上的鐘塔。(圖/李逸萍提供)
巴卡拉是維琴察的特色美食。(圖/李逸萍提供)
巴卡拉是維琴察的特色美食。(圖/李逸萍提供)

義大利 牛奶 博物館

上一則

旅遊/吳哥窟 人間失落的王國

下一則

娛樂/「慶餘年2」太子大解放 張昊唯樂:不用裝了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