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費文化變了 逾2/3持負面看法 不喜乾洗店等也索小費
現在幾乎每個收銀台前的顧客,都會被問這個令人厭煩的問題:是否願意留小費。許多美國民眾認為小費文化已經失控,這究竟是自發的善意還是窮追不捨的義務?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CBS News)報導,丕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3年11月的一項調查發現,72%的人認為現在期待顧客會給小費的店家比五年前更多,如乾洗店、五金行這類過去不收小費的店,現在也開始要求付小費。
而紐約州波基普西市(Poughkeepsie)Nuvance Health神經科學研究所資深副院長萊特(Paul Wright)博士表示,付小費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dopamine)、催產素(oxytocin)等讓人感覺良好的物質,「給小費與做善事非常相似,許多人這樣做是為了讓自己感覺不錯,而不僅僅是為了付出給接受者。」
但許多民眾並沒有感受到多巴胺的愉悅衝擊,Bankrate去年6月的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美國人現在對小費持負面看法,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已經失控。很多人只是因為內疚而給小費,一家咖啡店內的女士便說,「當有人用水汪汪的大眼看著我時,我會不會覺得更有義務給小費?大概吧。」
其他人則建議應該糾正工資過低的錯誤,一位咖啡店顧客稱,「人們的工資應該要足以生活,不該依賴小費系統。」
波基普西市餐廳1915 Wine Cellar老闆貝克(Russell Beck)便曾嘗試這樣做,向員工支付他們應得的工資。他的酒吧標明「請勿給小費」,並支付30元的時薪,然而他們的會計師說這個做法行不通,不是會導致關門,就是得改回原本的薪酬模式,沒有中間地帶。貝克說,不收小費的想法太天真了,現在有了小費,酒吧和員工都賺了更多的錢。
貝克自己給小費時都很大方,但他也說小費文化已經太瘋狂了,「我網購時賣家問我是否想給包裝盒子的人小費。有沒有搞錯?」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