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避學兒童大增 「暴露療法」有助重返校園
你肯定聽說過,甚至親身經歷過,全國各地,許多家庭周一到周五的早上,都會上演孩子與家長間激烈爭執的場面,通常是發生在一個不想上學、大哭大鬧或憤怒的學童,與想盡辦法要讓孩子去上課的憂心家長之間。
家住新澤西南部的蕾克希(Lexie)從小學開始就對上學表現出強烈反抗;蕾克希形容那是一種種很孤單的感覺,就好像獨自一人受困荒島,無依無靠;而她所經歷的,則是專家所謂的「避學」(school avoidance)現象。
幾世紀以來,向來不缺乏逃學、曠課,或是找各種藉口不上課的小孩,但「避學」,或者是「拒學」(school refusal)的現象,則相對更嚴重,且持續性更強。專家指出,這現象很可能是源自於深度焦慮、複雜的心理健康問題、霸凌、近期令人不安的事件或其他原因。
這也是導致長期缺勤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學校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都出現長期缺勤情況惡化的問題,而多數學校對這問題都束手無策。
心理健康倡導者估計,整體學齡兒童中約有2%至5%的兒童,曾經出現過避學的行為。而這行為在學校因疫情關閉後,因兒童習慣了在家學習,導致學生整體焦慮程度上升,變得更加普遍。
避學與逃學不同的是,避學的孩子父母通常會知道他們待在家中;此外,有避學情況的學生,通常也少有不良行為的黑歷史。
致力為有特殊需求的學生爭取權益的非營利組織「青少年父母權益促進網絡」(SPAN Parent Advocacy Network)網路政策總監金塞爾(Peg Kinsell)指出,像是剛上幼稚園、國中或高中的學生,往往更容易出現避學現象,並指出,強迫學童上學並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會讓情況惡化。
許多心理健康專家會採用「暴露療法」來治療避學的行為;有些學生會利用課外時間到學校參觀,然後再增加到參觀輔導員辦公室,接著再加上個一兩節課,然後吃個午飯,直到恐懼消退。
蕾克希表示,她最後是靠著找一位她信任的成年人,在她想避學時,陪她一同上課,幫助她重新回到校園。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