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民調為何難預測?除抽樣誤差還有其他原因
儘管民調似乎是預測選舉結果的指標,但調查很難追蹤選民意圖的變化,特別是當真正可信服的選民數量相對較少;選民的觀點經常在選舉日之前發生變化,民調最終只能捕捉人們在某一時刻的觀點。今年大選也不例外,不管是賀錦麗在某項民調中下降、或川普在另項民調中上升,都未必能反映真實情況。
美聯社報導,過度關注選前民調可能會誇大這些數字的重要性或可靠性,畢竟民調組織無法與每個美國選民交談,只能靠訪問樣本推估所有成年人的觀點,不同的群體差異可能會有非常大。
嚴謹的民調機構都會一併公布誤差區間,而在正負3個百分點的民調中若某候選人取得47%支持率,實際上意味著44%到50%之間的選民支持該候選人;若另一位候選人得到45%支持率,那麼實際上可能在42%到48%之間,也就是說兩人2個百分點的差距在統計上基本沒有意義。
若查看特定子群體而不是全國樣本時,潛在的誤差甚至更大:受訪的人愈少,誤差幅度就愈大。這意味著州級民調或衡量女性、男性、西語裔或非裔國人等子群體觀點的民調,比全國調查更容易出現錯誤。
抽樣誤差並不是調查誤差的唯一來源,其他因素像是問題的措詞和順序會影響人們的回答方式,詢問技巧也會產生影響。即使在高品質的民意調查中,一些受訪者也可能不太願意回答,這意味著他們的觀點可能未被充分代表。
一些媒體機構或組織會綜合多家民調,再取彙總或平均值,將多個結果合併為一個估計值。但綜合平均也不能消除民調誤差,還可能會帶來其他問題,因每個機構都以不同的方法取平均,例如採樣哪些民調、給予多少權重。
最後則是選舉人團制度,這意味著總統大選實際上最終會由少數州決定結果。因此某些方面,觀察這些州的民調是評估競選狀況較佳的方法。但州級民調頻率不像全國民調那麼頻繁,有些州又比其他州更常民調;此外州民調的受訪人數通常少於全國民調,這意味著誤差範圍更大。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