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好市多烤雞換環保新包裝 消費者不領情

77中國人偷渡義大利淪奴工 被拍裸照、無限期工作

無關接班 巴菲特現象不會劃下句號

「股神」巴菲特掌舵的波克夏公司,上周末已開過今年的股東大會,熱鬧情況比去年有過之而無不及,萬千支持者蜂擁前往「朝拜」,希望可從他回答提問中獲得一絲投資智慧。投資者同時也愈來愈關心巴菲特的接班人問題,今年93歲的巴菲特也不諱言死亡,他說「希望明年能再參加大會」,「我身體很好但我知道我正在打延長賽的一局」,甚至說:「如果我今晚去世,明天波克夏股價反而可能上漲。」

人不能避免死亡,「史上最成功的投資家」一旦去世,支持者必然悲痛,但股神留下來的投資智慧肯定不會就此消失,向「奧馬哈預言」尋找智慧的現象也肯定不會從此劃下句號。

今年的股東大會,巴菲特回答了關於波克夏減持蘋果股票的問題,透露出重要的投資智慧,值得細細咀嚼。波克夏日前公布,今年第一季減持手中蘋果股票13%,從去年底的9億零500萬股,減至7億9000萬股(占蘋果全部股票的6%),所持蘋果股票市值仍占波克夏全部股票的40%,總值1740億,仍是波克夏的最大持股公司。

但投資者想知道的是,巴菲特是否對蘋果失去信心?巴菲特說,他對蘋果的看法沒有改變,減持蘋果股票,是為了繳稅;他認為美國政府為了減少赤字,將會提高公司稅,波克夏與其將來支付高稅率,倒不如現在減持股票,以較低稅率繳稅。這不是波克夏要避稅,而純粹只是考慮稅率高低。

數年前,波克夏所繳公司稅的稅率是35%,1960年代時的稅率更高達50%。巴菲特說他不了解科技,所以向來不買科技股,但2016年開始買入蘋果股票時,他不是將蘋果看作科技股,而是將蘋果看作消費產品公司。從消費者行為看,他認為 iPhone有史以來最佳的消費產品。他曾比喻說,不少美國人擁有第二輛汽車,如果要他們在iPhone和第二輛汽車之間放棄其中之一,他們會放棄3.5萬元的第二輛汽車,而不會放棄1500元的iPhone。

巴菲特還透露了當年決定買入蘋果股票的關鍵。他向來主張投資股票,並不是買股票,而是投資一家公司。因此他主張,在決定買入前,必須深入研究有關公司,以達到確實的了解;有了解,才能作出是否買入的決定。

但到底怎樣才算是確實的了解?巴菲特說,他2016年決定買入蘋果股票時,並非一時心血來潮,或受了個別人或個別數據的影響,而是經過長時研究和了解,包括他曾經投資過數家消費產品公司所積累的經驗。這一長期積累過程,終於讓他觸發和相信「iPhone可能是有史以來最佳的消費產品」的想法。這種「相信」(believe)的產生,正是決定是否買入的關鍵。

一般理財顧問,少談相信和信念,因為這種觀念,好像欠缺理性。但不少著名分析師卻十分重視「相信」和「信念」(conviction)。例如Wedbush的艾夫斯(Dan Ives),最「相信」iPhone的10多億的使用者,每次論到蘋果推出新iPhone時,必仔細計算有多少億的使用者已到換機之期,有大量人換機,新機上市就會形成一個新的銷售周期,銷量也得到保證。艾夫斯也相信「AI革命」,相信這次的革命至少持續十年,目前還處於開始階段,也因此相信輝達和微軟將大有作為。

傳奇投資家和避險基金經理德魯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也相信「信念」在投資決策中的重要性。今年70歲的德魯肯米勒,年輕時曾師從索羅斯(George Soros),在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工作12年,他認為索羅斯對「信念」有獨到見解。德魯肯米勒7日接受CNBC訪問時表示,他直到2022年11月ChatGPT推出前一個月,才從一名助理得知AI的最新發展;一個月後,ChatGPT推出,平地一聲雷,掀起巨浪,他立即看到AI的巨大前景,「相信」這是巨大機會,於是大舉買入,當時的買入價只是150元,到今年3月賣出時,已漲至900元。

一般理財顧問又通常必教人分散投資,但德魯肯米勒認為,如果投資者「真的看到」一隻股票的前景,確信真的有所了解,那麼就不必害怕把全部籌碼放在一個籃子裡,不過一旦作出這個決定,就必須加倍小心,留意這隻股票的發展,一旦發現條件有變,就要作出修正。投資者必須向前看,至少看18個月後的股價,不能看眼前的盈收和股價上落,因為一年半後的價格,才是投資成敗之所繫。

投資 波克夏 巴菲特

上一則

台積電模式 在美國是否可行?

下一則

賴清德就職演說 如何釋善意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