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成美歐與中國爭議焦點
中國是否「產能過剩」,已成美歐和中國爭議焦點。美國財長葉倫、國務卿布林肯、德國總理蕭茲等相繼訪北京,都對中國產能過剩、低價傾銷歐美表達關切;法國財長也認為,中國產能過剩正威脅全球經濟。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財政部、商務部和外交部都辯稱,中國沒有產能過剩問題;然而目前中國產品低價向國外傾銷,已成全球貿易戰焦點。
習近平2020年10月31日在《求是》發表文章,強調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產業鏈,提升製造業便成為中國重中之重,是產能過剩源頭。去年9月,習在黑龍江考察,將原存在十幾年的新能源、材料和電子等戰略性產業改稱「新質生產力」。政府因此大力補貼特定產業,形成「一窩蜂」現象。
前幾年,中國「全民大煉芯」,砸10兆元人民幣(合1兆4000億美元)自製芯片,湧現上萬家芯片企業,多數「芯片業」變「芯騙業」,以失敗告終,領走多少政府津貼是個大黑箱。現在舉國產電動車、電池和太陽能板,上下游企業都以十萬計,畸型產業鏈殺價競爭,五年內400家車企消失,存活的七家只有比亞迪、理想兩家獲利,其餘都虧損。電動車無法靠國內市場存活,只能低價傾銷歐洲和南美,凸顯中國政治凌駕經濟、違背市場原則的計畫經濟特色。
任正非堅持不造車,華為現在卻「借腹生子」,分別和多家車企合作,產製不同名稱電動車;而毫無造車經驗、生產低價手機的小米,3月底發布MU7電動車,基本款僅21萬5900元人民幣(合3萬美元),甫上市就引發狂熱訂購的「愛國行動」。這款車外型被指抄襲德國保時捷Taycan,被諢稱「保時米」。
小米負責人雷軍坦承,每賣一輛車就賠人民幣十幾萬(實則每賣一輛就賠1萬美元),但小米堅持賠錢造車,訣竅就在可支領政府補貼、炒高公司股價兩大誘因,而中共禁止負評中國製電動車,產業變成敏感的愛國民族工業。
不少評論說,為蘋果代工的富士康等200家產業鏈從鄭州、深圳等地遷走後,嚴重影響中國出口,中共急於騰籠換鳥,用電動車取代,擺脫「富士康依賴症」。在政府補貼下「大幹快上」,大家一窩蜂造車直接導致產能過剩,賣不出去的低品質電動車堆滿野外任其鏽蝕,只要騙到政府補貼就好。
中國電動車崛起被稱為「大國驕傲」,特斯拉CEO馬斯克公開說,如果沒有關稅等保護,美國所有電動車企可能一夕間被中國打垮。有人歸咎馬斯克為求中共批准特斯拉在中國設廠、建立中下游產業鏈,2014年開放部分電池、電控等專利讓中國共享,使半世紀來趕不上美日的中國發動機技術一躍而過,用電動車「換道超車」追上歐美日,比亞迪全球銷售已超越特斯拉。
不少人自嘲,中國電動車除了抄襲,就是把電視、冰箱和皮沙發等搬上車炫豪華,技術無法媲美美歐日。但民族主義愛國者反對這種觀點,認為特斯拉替產業帶來「鯰魚效應」,為中國電動車科技成就而自豪。
如今中國電動車、電池等攻陷歐洲、南美國家,美國用關稅保護,又阻擋中國產品繞道墨西哥進美國。歐盟去年9月對中國政府補貼不公平競爭展開調查,可能踵繼美國設關稅等壁壘,歐洲消費者質疑中國車品質,使中國電動車銷售減緩,許多港口滯銷的電動車一望無際。
1990年代,中國製摩托車曾在東南亞用日本車售價一半,打垮本田、山葉、鈴木等品牌,越南2022年平均每分鐘售出5.8輛摩托車,中國產品曾高占逾90%市場份額。但幾年後,中國摩托車因品質低劣、售後服務差、口碑不佳和政治因素而大退潮,如今中國摩托車在越南、泰國幾乎絕跡,日本和台灣瓜分市場。
中國電動車短短幾年就雄霸世界,對各國形成競爭壓力,但往後能否領導世界,除了超低價,還涉及產品品質、耐用度、電池和安全等要素,加上美中歐競爭等地緣政治因素,歐美既不可能重回汽油車老路,中國靠不同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造成產能過剩,如何解套,國際博弈競爭日趨激烈,將考驗中國的科技實力。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