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中國延後退休年齡 分析:紓緩養老金財政重擔

特斯拉卡車撞樹起火 消防員灑19萬公升水滅火

中國為何尋求美中關係緩和

6月以來的中美關係可用「緩和」一詞來形容。拜登行政團隊除國防部長外,外交、財政、商務、氣候等幾個重要部會的首長相繼訪問了北京,接下來,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也將率領民主、共和兩黨議員造訪中國。而據報導,副總理何立峰和外事辦主任王毅也將在10月訪美。雙方之間已經進行和將要進行的訪問,目的之一是為11月可能的拜習會營造一個好氛圍。

中美關係本來年初有一個積極的變化,但隨後在氣球事件和蔡英文過境美國的攪合下,一度呈現急遽惡化態勢。不過,好在雙方領導人及行政團隊意識到這樣下去會有失控危險,沒有跟著這種民粹情緒走,雖然之後又有一些事情出現,主要是中美兩軍在南海和台海的近距離對峙,但沒影響雙方接觸的願望,尤其是美國,拜登一直希望和習近平面對面坐下來談。其實習何嘗不想和拜登好好聊聊?於是有了王毅和蘇利文兩次長時間的在第三地的會晤。

雙方當然是各有所求。從北京的角度看,中美如果能緩和關係並通過雙方的接觸交流達到一種穩定狀態,比如,建立一些對話溝通的管道,可以談一些實際的問題,不因某種突發情況(類似氣球事件)而受太大影響,就很不錯了。隨著明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來臨,北京無疑不想中美關係受總統選舉這一因素的過多影響,能保持目前這種溝通管道。

北京所以想緩和同華盛頓的緊張關係,是受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的壓力所致。國內的壓力主要是經濟,在疫情放開,國門重新打開後,經濟並未如期反彈,反陷入衰退狀態,這就需要引活水進來,活水無非是民資和外資,而要外資進來,不能同西方尤其美國搞得太僵,否則人家的資本不敢進來。國際壓力主要表現在兩端,一端是歐盟,一端是以東盟為代表的全球南方國家。這是中國外交的兩個著力面。它們都不希望北京和華盛頓無休止地鬥下去,否則,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面臨著選邊站,而若一定要選邊站,多數發展中國家可能會選美國,不是它們喜歡美國,是沒辦法只好選美國。這對北京無形中是壓力。

我們看到,從6月布林肯訪華起,北京緩和同華盛頓的關係,其實是有跡可循的,有一個政治邏輯在裡面。這個邏輯可以追溯到去年10月召開的中共20大,20大報告在談到外交部分時,指出要「促進大國協調和良性互動,推動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格局」,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北京知道20大後,中國無論如何是結束清零政策,重新和世界各國交往的,所以必須處理好中美關係,故而也就有了去年11月的習拜會,兩國領導人達成了管控雙方分歧的共識。

今年年初,北京規畫好2月布林肯訪華,可惜後來由於美國大肆炒作間諜氣球事件,加上蔡英文過境美國同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見面,而被中斷。儘管如此,3月開始,北京領導層和經濟管理部門頻繁接見美歐企業家,在各種場合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都不會關閉,這其實就是明顯的信號,接下來要緩和中美關係了。

雖然中美關係近期出現了一些止跌企穩的積極跡象,可還很脆弱,隨時可能被一些意外事件打斷。拜習會能否如期在11月的APEC會議期間舉行,主要看華盛頓是否會阻攔香港特首李家超來參會,以及在APEC前後,進一步收緊對中國半導體行業,尤其是針對華為和中芯國際的制裁。這兩個事情只要一個發生,習大概率不會來美出席APEC會議,即使來,也不會同拜登舉行兩國首腦會談。

長遠看,中美仍然有走向失控的危險。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里歐最近在一個論壇上警告,中美兩大經濟體在台海問題、晶片管制和地緣政治等多個領域存在「不可調和的分歧」,隨著美國國內政治矛盾加劇,美政客可能會借機炒作台海等問題,「美中關係在很多方面都處於紅線的邊緣」,在這位有著戰略頭腦的基金經理人看來,美國對中國的晶片制裁,等同於二戰前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後者引發了日本對美國珍珠港的戰爭偷襲。雖然美中眼下都不想發起戰爭,可這些問題在他認為未來5到10年會加劇。

可以說,在美強中弱下,找到華盛頓能夠接受的雙方正確相處之道,是北京當下的一大難題。

北京 拜登 氣球

上一則

一洲焦點/2分鐘速解:杭特拜登差一點點擺脫審判

下一則

一洲焦點/中國怒指日核處理水 卻避談黃海核潛艦事故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