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失根的教改是寧靜文革
昨天教育改革總體檢論壇召開「台灣教改30年總體檢」新書發表會,眾多學者專家檢視教改30年的種種問題與缺點並提出建言。
德國政治學大師馬克思‧韋伯曾說過:政治家投身理想目標的熱情即意圖倫理,能秉持負責態度與冷靜的判斷力,即是責任倫理。因此,在檢視人類推動的任何政治行為中,必須從政治義務和行動的後果加以檢視,而不僅是從政策是否出於良善意願,與擁有偉大的改革理念等動機。已逝的台大黃光國教授也感嘆過,自1994年以來的台灣教育改革,整個過程出現了「空有理想」,卻從未對實施後果進行檢討,與主事主咎責等行動!
如今,回首30年前(1994)教改政策的發展歷程,從最初「410教改大遊行」所提出的「落實小班小校、普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等訴求,隨後,由中研院李遠哲擔任教改會召集人,兩年後提出了「教育鬆綁、帶好每個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等5大台灣教改方向。當時的改革理想遠大,卻忽略了人口已開始少子化等問題,驟然推動影響日後高教與技職教育發展甚巨的「廣設高中大學」政策。
直到近年來,一直讓社會各界爭議不休、屢遭教育人員批評的中小學「108課綱」,實施後如何大幅降低文言文比例,推動刪減中國歷史及地理等「去中國化」等手法。這一連串的課程改革,無論從「能力」到「素養」,從「多元入學」到「學習檔案」,仔細檢視這些琳瑯滿目的教改方案,背後動機無非想藉由教改中許多移植自美國等西方世界的資本主義,與個人主權至上等思維與意識形態,來取代原本華人世界的儒釋道等傳統人倫與社會習俗,再以中小學的課程與教學來貫徹「新台灣人」形象等企圖!30年後的台灣教育現場,已不再以傳承中華文化為使命!在不中不西的價值觀與教材內容中,新一代的台灣人於焉產生,但缺少文化根基的「走鐘現象」已隨處可見,也進一步拉大台灣社會世代之間在社會價值與倫理觀念上的差距。
從這場類似中國大陸當年文化大革命式的教改寧靜革命,30年來形塑出的台灣之子,儼然已經成形!新的國族論述也早已體現在各種大大小小選舉場合與媒體報導中。只是當AI世紀即將來臨之際,30年教改下的一代人,除了擁抱台積電等高科技產業之外,台灣還有什麼值得與世界分享的?教改如果把台灣原本保存良好的中華文化,成功的全面剷除之後,接下來的「國族認同及新文化」難道不會重蹈當年旅美華裔科學家陳之藩所說的「失根的蘭花」等覆轍嗎?
(本文取自12月15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作者為政大退休教授)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