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不固定跟誰合作」白留兩面討好空間
![在國會「三黨不過半」下,僅有八席的民眾黨成為「關鍵少數」,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稱「不固定跟誰合作」,保留兩面討好空間。(本報資料照片)](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4/01/15/28740420.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這次大選藍白合未能成局,即註定「投柯等於投賴」的效果;從選舉結果看,絲毫不差。柯文哲一路的誇口落空,也未能帶動民眾黨立委選情,民眾黨區域立委全軍覆沒,不分區立委只得八席。在國會「三黨不過半」下,國民黨雖躍居立院最大黨,加上兩席無黨籍的友軍仍未過半;因此,僅有八席的民眾黨反而成為「關鍵少數」,可以左右逢源。未來,柯文哲將與國民黨攜手合作,或轉而投靠綠營,深受各界關注。
依照現行憲政體制,行政院長由總統任命,但必須向立法院負責;因此,閣揆人選理應尊重國會多數產生。但在三黨不過半的情況下,藍綠兩黨都須與民眾黨合作,在不同法案或人事案的表決方能取得多數的優勢。換言之,總統當選人賴清德為了執政順利,可能釋出某些政治利多,以換取民眾黨的合作和歸順,維持政局的穩定。柯文哲在競選後期不斷強調自己的「墨綠」色彩,似乎也是看準這樣的機會之窗,向民進黨示好。
面對未來民進黨總統、立院「雙少數」的局面,藍綠白三大政黨的合作模式不外三種:第一種,是民進黨與民眾黨「綠白合」,以59席的絕對多數,組成聯盟或聯合政府,並分別出任立法院正副院長職位;第二種,是國民黨與民眾黨合作,除共同掌握國會共同監督,也敦促賴清德任命立法院多數聯盟能接受的閣揆人選,形成「左右共治」;第三種,是三黨都不結盟,行政部門由民進黨組成,國民黨、民眾黨各自扮演「忠誠的反對黨」。
賴清德宣稱,他會以「溝通、協商、參與、合作」四原則處理「朝小野大」的關係,言下之意,可能循「扁政府模式」用個人名義延攬其他黨派人士入閣,組成少數政府,並「整碗捧走」。柯文哲則表態,「不會固定只跟誰合作」;表面上似乎將視議題決定合作對象,實則預留「在行政部門與民進黨合作、在立法院兩面討好」的投機空間,謀求該黨的最大利益。就柯文哲與國民黨談藍白合的過程看,他一再利用黨內民調與郭台銘為槓桿自抬身價,予取予求,即不難理解其善變本質了。
進一步看,如果柯文哲可以不顧自己喊過「下架民進黨」的宣示,而選擇與民進黨在新內閣或新國會合作,那麼,他將如何面對那些投票給自己的369萬選民?那369萬張選票,除了為柯文哲賺進1.1億元台幣(約350萬美元)的選舉補助款,實質作用就是把賴清德送上總統寶座。柯文哲選前高呼「下架新潮流」,選後若選擇「侍候新潮流」;他自己沒有中心思想就罷了,但對那些把他當神簇擁的年輕「柯粉」,將情何以堪?
事實上,前天開完票後,許多柯粉感到極為失落,沒想到柯文哲竟然真的是「老三」。柯文哲再度向他們喊話,「四年後一定能贏回國家」;但在PTT網站上,已經開始有人稱他「宋神掌」、「宋文哲」,把他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相提並論,也有人譏諷他「先贏回褲子再說」。如果柯文哲不想讓300多萬名年輕世代一夕幻滅,他在跨進「綠白合」這條界線時,勢必得慎思才行。一旦辜負了一整個世代的年輕人,四年後他別想再捲土重來。
台灣的政局變化詭譎,有時看似前進,其實卻在倒退。這次選舉,年輕族群全力挺柯文哲,確實是罕見的政治現象;但其結果,卻是讓政黨輪替的願望熄滅。如果柯文哲轉身加入綠白聯盟,那麼整場選舉就像演了一場民主假戲,選民只能無語問蒼天了!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