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繞不開兩岸關係
台灣申請加入CPTPP將於下月討論,不只是要跨越經貿壁壘,更具有爭取國際認同的重要意義;儘管政府一再宣傳台加友好、台日友好,但在兩岸關係惡化下,民眾恐難抱太大期望。
台灣從馬政府時期即期待加入區域貿易整合,包括「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和CPTPP的前身「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隨著美國退出TPP、兩岸關係惡化,再加上世界大疫後多邊主義動能消退,民進黨政府已捨棄RCEP,全力爭取由日本主持的CPTPP,在論述也已非著重於經貿優惠,而是擴大參與國際民主陣線。
這一方面是台灣在國際經貿押注美國,有意大幅降低台灣對陸方的經濟依賴,希望在取消台美雙邊課稅、完成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後,為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奠定基礎;另一方面,當然也是明白,在對岸阻力下,台灣欲加入區域經貿整合是條死胡同。
既然民進黨在野時談及兩岸服貿協議即明白政經難分,現在執政更應了解國際經貿不可能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以「印太經濟架構」(IPEF)為例,就算台灣大力親美,但由美國主導的IPEF仍無法為台灣敞開大門,畢竟沒有會員國希望區域經濟變成中美角力戰場,納入台灣極可能讓國際政治凌駕經貿合作,甚至落入新冷戰框架。
面對CPTPP的「奧克蘭原則」對申請國採共識決,近幾年台灣或許在中美競爭和俄烏戰爭的國際局勢下得到前所未有的外交紅利,但恐怕仍無法說服會員國承擔升級對立風險,更無法為此無視中國大陸的廣大市場。
台灣若真想加入區域經貿整合,無疑得先重建兩岸互動。然而,民進黨政府已選擇了一條親美的經貿路線,CPTPP也貌似不再是當前政府的優先目標,從賴總統就職演說中僅一語帶過即可見端倪。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