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集/「博愛座」更名降紛爭 不是高明手法
因博愛座爭議頻傳,衛福部決定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並修改適用對象,由「老弱婦孺」擴至「其他有實際需要者」。用「改名法」來解決人際間失去的尊重和同情,稱不上是高明手法,但也許有助於降低紛爭。至少,年輕世代可以「有需要」為由,理直氣壯地不讓位。
說來唏噓,這種「去博愛化」的更名,恰恰反映了台灣消逝中的博愛精神。博愛座的設置,出現在講究「禮義廉恥」的時代,有一整個世代的人在那個氛圍中成長,也奉行著形式上的讓座。但當這一代人年長,到了他們需要「被博愛」的時候,未被教導博愛的另一世代卻不承認自己有讓座的義務。
博愛當然不是「義務」,而是一種教養、一種禮貌、一種文明,這是無法勉強的。尤其,隨著高齡化巨浪來襲,如今每五人就有一人是長者,年輕世代面對了難以承受的博愛壓力。因此,正邁入高齡的嬰兒潮世代勢須有更強的自覺,勿再把被讓座當成理所當然。
十多年前,大陸作家曾稱讚「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他口中的風景,應包含了人情味、禮貌、善良、熱情等,那就是一種廣義的博愛。遺憾的是,美好風景正逐漸消失,許多人原本寧可站著也不去占用博愛座,如今卻有人為了座位大打出手。
每天征戰不斷的政壇,恐怕作了最壞示範。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