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耀 金門稀有魚種守護者
聽新聞
test
0:00 /0:00
![為復育金門的原生魚種,陳光耀毅然離開安穩的舒適圈,自掏腰包設置「再生魚坊」,保護碩果僅存的大鱗梅氏鯿、攀鱸等魚。記者蔡家蓁/攝影【作者:蔡家蓁,日期:2024-09-01,數位典藏序號:20240829222630192】](https://pgw.worldjournal.com/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wj/realtime/2024/09/01/30394260.jpg&x=0&y=0&sw=0&sh=0&sl=W&fw=800&exp=3600&q=75)
49歲陳光耀是金門稀有魚種的守護者,他曾在縣府建設處服務16年,為了復育金門瀕危的原生魚種,毅然離開安穩的舒適圈,自掏腰包500多萬設置「再生魚坊」,傾力保護碩果僅存的大鱗梅氏鯿與攀鱸等魚。
陳光耀小時候愛抓魚、釣魚,小學四年級隨父親舉家遷台,後來再回到金門,發現童年記憶中的魚愈來愈少,很多原生魚種消失。他說,「若不努力去做,就沒人知道這些魚的重要性。」
陳光耀是嘉南藥理環境工程系畢業,大學畢業時,到企業做光碟染料,在親情呼喚下還鄉,到金門縣環保局擔任臨時人員,後來考上建設處的約聘雇職缺,一待就是16年。他說,當時業務包山包海,除負責鄉村整建、產業道路和農塘浚深,還要守護野生動物,包含負責處理鯨豚擱淺、水獺路殺到民眾通報捕蛇等,相當多工。
陳光耀2008年離開公部門,為了精進保育的使命,攻讀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碩士班,目前在博士班深造,投入復育大鱗梅氏鯿。
他說,大鱗梅氏鯿1920年在台灣本島消失至今,已經滿100年,目前全世界僅剩金門有這1魚種,大致分布在光前溪、斗門溪一帶,估計目前僅存約1萬尾,近幾年有賴保育人士與相關單位的復育,目前太武池是該魚的保種基地,已有穩定族群與數量。
除了大鱗梅氏鯿,陳光耀也關心金門其他原生魚種。曾在烈嶼發現在大金門消失已久的稀有「攀鱸」。他說,這是一種會走路的魚,相當神秘有趣,也是國內僅有的族群分布地;此外,眼尖的他在野外發現在金門消失20多年的「高體鰟鮍」。這些少見魚種,現在都在「再生魚坊」保種或復育中。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