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夫妻買夢想屋 首付款匯給假電郵 這類詐騙案爆增

輝達領漲科技股 帶動三大股指微幅收高

乾癬不只皮膚脫屑 脂肪肝、糖尿病、虹膜炎都是共病

乾癬是一種慢性非傳染疾病,無法完全根治,須持續穩定治療,現已有新型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治療效果顯著。(記者廖靜清/攝影)
乾癬是一種慢性非傳染疾病,無法完全根治,須持續穩定治療,現已有新型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治療效果顯著。(記者廖靜清/攝影)

乾癬令人困擾,初期症狀為紅皮、斑塊、脫屑,若不持續治療,放任皮膚發炎,會引發其他共病。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已於2014年正式將乾癬列為嚴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顯現這疾病對健康的威脅。

趙曉秋說,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疾病種類眾多,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乾癬,無法完全根治,必須持續性地接受治療。這十年來,乾癬照護已有了很大進步,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可有效控制症狀,且用藥更便利,是中重度乾癬治療新武器。

台灣約有20萬名乾癬患者,高達八成的乾癬病灶會發生在頭皮,導致掉屑、又癢又痛甚至落髮,嚴重影響外觀。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說,乾癬是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病變,男性罹患率比女性高1.6倍。目前每年新增約3000人,其中有二成為中重度患者,如不穩定治療可能引發全身系統性疾病。

蔡呈芳提到,患者常伴隨輕微的脂肪肝及腸道吸收障礙,關節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虹膜炎也都是乾癬的共病。有高達八成的患者曾因乾癬而出現憂鬱症狀,有一半患者對於自己的職涯發展不敢抱有期待。

乾癬原因尚在研究中,蔡呈芳表示,有二至三成患者是因為基因體質的家族史,大部分則是後天因素引起,包括外傷、感染、藥物、內分泌變化、壓力大。其好發年齡有二個高峰期:30至39歲、60至69歲,正值家庭照顧及職涯重要發展階段,易受疾病影響而受限。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黃毓惠說,乾癬非常頑固,有些民眾會嘗試草藥、喝蛇湯、泡鹽水、吃靈芝等偏方,反而造成病況惡化。傳統治療以類固醇藥膏、口服藥物為主,大多能有良好控制;針對中重度患者,有光照治療、口服藥物及生物製劑等多元治療。

現有治療選擇雖多、但並非所有患者的期待都能得到滿足,黃毓惠提到,現在已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臨床證實治療效果好、效期長,相較於傳統治療的副作用更少,可大幅改善頭皮、指甲、手掌心等特定部位的皮膚狀況。

台灣乾癬協會秘書長王雅馨分享自身罹病經驗,20歲時後腦莫名結痂、白屑落不停,以為是青春期症狀,後來嚴重發作,癢、痛、熱難耐,接受治療才好轉。但乾癬的健保限制僅能給付2年,藥費鮮少有患者能自行負擔,她呼籲,乾癬患者多正值勞動生產力年紀,若無法穩定工作,對國家經濟是一大衝擊,政府應正視乾癬的治療需求。

健保 心血管疾病 關節

上一則

有尿意就上廁所?醫曝「最佳排尿時機」避免膀胱病變

下一則

洗冷水澡、熱水澡 哪個健康?優缺點一次看懂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