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震撼桌球界 樊振東退出WTT世界排名 不滿「不參賽就罰款」

誰當柯文哲3000萬交保「保證人」? 原來是黃國昌的老婆

胃瘜肉切不切 先觀察2徵兆

照胃鏡是侵入性檢查,民眾自30歲起,應安排第一次完整腸胃道篩檢,檢查是否有瘜肉或其他腸胃道問題。(本報系資料照片)
照胃鏡是侵入性檢查,民眾自30歲起,應安排第一次完整腸胃道篩檢,檢查是否有瘜肉或其他腸胃道問題。(本報系資料照片)

做腸胃鏡檢查,最怕聽到醫師說有瘜肉,大腸瘜肉要切除,胃瘜肉該不該切呢?台灣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表示,除了常見的大腸瘜肉,膽、胃也會出現瘜肉。民眾最常詢問:「有沒有癌化風險?」擔心是否要進一步處理。

徐兆甸說,大多數的胃瘜肉為良性,不用切除、可以持續觀察;但如果瘜肉呈現紅色、粘膜不規則狀,建議在做胃鏡時一併切除,之後再以病理報告確認是何種類型瘜肉。

胃瘜肉可分為三種類型:胃底腺性瘜肉、增生性瘜肉、腺瘤性瘜肉,九成屬於良性,不用過度驚慌。徐兆甸指出,胃底腺性瘜肉最為常見,這種瘜肉若小於1公分且非生長在特定位置,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或影響。

少部分瘜肉則屬於增生性瘜肉與腺瘤性瘜肉,則需要特別提高警覺!增生性瘜肉成因是吃到刺激性的飲食導致胃發炎,或因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致,好發於慢性胃炎的病人。增生性瘜肉通常小於1公分,也屬於良性瘜肉,比率約5至10%。若是因為幽門桿菌所引起的增生性瘜肉,通常在根除幽門桿菌後,增生性瘜肉也會跟著變小。

腺瘤性瘜肉就是俗稱的「胃腺瘤」,雖然占比極低,但在臨床上被視為胃癌前的變化組織,有30%的腺瘤性瘜肉內部已含有惡性胃癌細胞。徐兆甸提到,腺瘤性瘜肉的發生原因為幽門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或家族性腺瘤瘜肉病。

在發現增生性與腺瘤性瘜肉之後,首要之務即是檢查是否感染幽門桿菌,感染者應先接受藥物治療,避免幽門桿菌感染所導致的增生性瘜肉演變為腺瘤性瘜肉,最後可能導致胃癌。

關於胃瘜肉切除,良性的胃底腺性瘜肉及增生性瘜肉觀察即可;若是超過1公分,建議切除為佳。另外,瘜肉若產生表面潰瘍出血或生長位置在胃竇部導致幽門阻塞等合併症,也建議切除處理。而腺瘤性瘜肉不論大小一律切除,因為愈大癌變風險愈高,尤其是體積超過2公分,惡性機率上升。

大腸瘜肉的生成與飲食有關,但胃瘜肉的成因大多是基因、體質、發炎和幽門桿菌所致,經常服用胃藥也可能會導致胃底腺性瘜肉。徐兆甸提醒,從30歲起,應安排第一次完整腸胃道篩檢,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CEA)、大腸鏡、胃鏡,及早發現腺瘤性瘜肉並切除。另建議檢測幽門桿菌,並進行完整的殺菌治療,根除病灶。

檢測 癌細胞 腫瘤

上一則

漸進式無痛減鹽 營養師教你「3大祕訣」輕鬆做到

下一則

失眠、失智 益生菌能幫忙?腸道菌對大腦有影響

超人氣

更多 >